第121章 给周厅长的糖衣(2/2)
签了?——等于承认了从属地位,未来风电公司在政策和技术上将完全压制水利厅。
不签?——水利厅出局,全省系统都会知道他们掉链子。
周明杰几乎没有反驳的余地,表面上答应签约,心里却已经十分清楚,这意味着他再也无法摆脱风电公司的牵制。
协议签订仪式上,麦麦提笑得温文尔雅,致辞时句句漂亮却又刀刀见血:“感谢水利厅的大力支持,风电和水电将深度融合,未来是互补、是共赢!”
他随即又补充道:“这还得感谢周厅长当年的指导鞭策,让我们达坂城风电人不断奋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听起来像是在感谢,实际上却是在将当年强迫他们“十一”提早献礼以及逼退谢世齐的黑账摆上了台面,只不过披了一层“感谢”的糖衣。
周明杰只能在镜头前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喉咙发紧,根本无力反驳。
从此,他在能源圈的地位彻底下降一档,曾经一度高悬的仕途也彻底无望。
麦麦提将周明杰戏耍一通后,迅速转向了马文斌。
随着资金盘顺利落地,VENSYS终于彻底归入了鑫风名下。
位于德国的总部也顺势转型,成为鑫风在欧洲的第一家正式办事处。
一场悄无声息的收官,标志着新一轮能源版图的重塑。
尘埃落定的那个下午,麦麦提难得兴致高涨,执意要给自己放个假。
他硬拉着马文斌,还有早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谢世齐,要一起上风电场走一走,兜一圈。
马文斌和谢世齐拗不过他的执拗,只好随了他的性子。
三人开着一辆从周围乡亲那借来的复古拖拉机,从当年他们初入行时奋战过的老风电场开始,一路转到后来援建的扩展区,又绕到隔壁电力局所属的原二场。
沿途风机林立,叶片在风中呼呼作响。
麦麦提在驾驶位上,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讲着那些还镌刻在脑子里的昔日故事,兴致勃勃,像个回到母校的老学生。
马文斌瘫在后斗上靠着栅,听得头疼,终于在车子爬上山顶时,忍不住骂道:“靠!听你这一路念叨,我感觉那些事都是昨天发生的。下一步你要不是搞技术攻关,我就跟你没玩了!”
麦麦提哈哈一笑,停好车,从车上跳下来,手搭在车门上,露出一副贱兮兮的笑容:“快了快了!技术哪有那么快吃下呢?我还没想好下一步做啥呢——不过……”
他眯着眼看着远处排成一线的风机塔影,话锋一转,故意问道,“你俩说说,海华风电那批要抛售的老资产,我们得捡点啥来用啊?”
谢世齐听到这句话,眼神一动,立刻明白麦麦提早就胸有成竹。
他笑着拍了拍马文斌的肩膀:“别总念叨什么攻关,攻关也得先找对方向,不然就是蛮干。”
“是是是。”马文斌故作敷衍地点头,咕哝道,“你们都有方向,合着就我一头雾水?早知道我去跟王老师混了。”
“老王头最近又在搞啥呢?”谢世齐听得好笑,顺口问道。
马文斌啧了一声,双手抱胸靠在拖拉机的后斗上,慢悠悠地说:“他啊?前阵子在LM那边受了点刺激。LM不是在天津建了叶片厂嘛?王老师受邀去参加了建成典礼,心里想着:‘叶片厂落地了,中国市场叶片价格应该能降下来吧?’”
他学着王老师的口吻道:“于是老王当场问LM的人:‘你们在俺们本地建厂,是不是打算降低中国市场的叶片价格?’”
说到这里,马文斌笑出声:“结果LM的人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我们是跨国公司,全球一个价格’。”
“这话刺激得王老师够呛。”他咂咂嘴,“回来后直接拍板,要支持国内零部件厂,自己把叶片做起来。他说,只要有人能做,能跟LM竞争,市场就一定能把价格打下来。听说这两天,他在找中复谈叶片制造的事。”
麦麦提听得眼睛都亮了,猛地一拍车斗,激动地叫道:“好家伙,他又抢跑了?!”
“可不是嘛!”谢世齐乐了,“老王那人,哪像你们俩,成天跟人斗斗斗的,斗政策,斗地盘,斗话语权。”
麦麦提在一旁听着,突然激动道:“好家伙,他又抢跑?”
“可不是吗?!”谢世齐笑道,“老王可不像你们两个,天天要跟人斗,斗这斗那的。”
“话不能这么说啊,老谢。”马文斌笑着摆摆手,露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教员早就说过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就你这货最会贫嘴!”
三人哄笑,
可就在闹过笑过之后,麦麦提忽然收了笑,重新换上了正经的口吻:“说起来,王老师这事儿还真提醒了我。”
马文斌和谢世齐对视一眼,立刻收敛了笑意,静静听着。
麦麦提慢慢开口道:“风电零部件,咱们这些年是补了不少短板,但说实话,现在大兆瓦风机的叶片还差得远。技术我们其实有,但研发周期太长。如果能把海华那边即将处置的图纸拿过来,哪怕只做参考,也能省下我们两三年的路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不侵权——因为资产是合法收购的,图纸产权一并转移,没人能说什么。”
马文斌挑眉,似笑非笑:“又是这一套?”
“你懂的,”麦麦提笑了笑,接着话锋一转,“何况,海华已经没能力继续研发了。至于唐若曦那边——”他微微顿了顿,意味深长地一笑,“她拦不住。”
“为啥?”马文斌皱眉,“我们不是已经全国并网了吗?之前也专门做了并网标准,接上就能用啊!”
麦麦提摇了摇头:“但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国家有个根本问题,就是风大的地方都在“三北”地区,而用电大户都在东南沿海。想要把电输过去,得靠特高压长距离输电。
他顿了顿,眼神深了几分:“但特高压的实际效果呢?有的线路,100%只送火电;即使搭了风电光伏,也不过29%的比例,剩下的全靠火电水电调峰维持网稳。”
马文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麦麦提继续说道:“所以,要让三北的风光100%消纳,还需要时间。而眼下,最现实的第二条路——就是在东南沿海就地发电,就地消纳。”
“比如福建,海岸线6128公里,风力资源极其丰富。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超过2500小时,全国第二,而且弃风率是0%,发多少,用多少,不浪费一分,年年可以吃光用尽。”
“福建未来的海上风电规划,每年增长9.6%,十年增长250%。全国沿海,像福建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
他说到这里,停下来看了两位一眼,压低声音:“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中国大部分近海海域,9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都在6.5到8.5米
秒之间。这是天然的宝藏!”
谢世齐终于明白过来,喃喃道:“所以海上风电,才是下一个爆发点。”
麦麦提点点头,露出一丝野心勃勃的笑容:“对,我们现在拿下了VENSYS,手里有了成熟的直驱永磁技术——低速、大转矩、高可靠性,完美适配海上风机。”
他站定了,转身看着两位老友,声音一字一顿:“不过这里又有个问题了,陆上的风机修修补补,人工巡检还能凑合。但海上风场,动辄几百台机组,狂风巨浪,环境恶劣,巡检一次成本高到吓人。”
“所以,除了直驱永磁和大兆瓦叶片,我们也得着手打造‘智能风机’了。”
谢世齐忍不住点头。
“我前几天看到晨曦重工的一份资料。他们在一台风机上,安装了6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荷、疲劳、振动、气象变化……整整200万行代码!”
马文斌一怔:“200万行?!我们的普通风机才多少?”
麦麦提轻笑着摇摇头:“就几十个传感器吧,不足10万行代码,差距大得没法比。”
谢世齐倒吸一口凉气:“600多个传感器,这……这都快赶上半台卫星了吧!”
“可就靠这些,晨曦重工的风机整体发电效率提升了15%到20%,运维故障率下降近一半。”麦麦提目光炯炯,“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台8兆瓦机组,一年就能多发两三百万度电!”
马文斌狠狠点头,咬牙道:“那是得搞了!”
麦麦提望着他们,语气一时变得铿锵有力:“搞定直驱,搞定海上,搞定智能。还是那句话,要么做技术的王,要么就做市场的狗,从来没别的路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