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目的地揭晓(2/2)
同志们,这条山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民生线、发展线、希望线。它连接着山里和山外,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更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里玉县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全县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谢谢大家!”
孟广平说完,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渐渐平息后,孟广平朝着于江涛、尕依提两人招手,说道:“接下来,我们有请亚尔乡的两位当家人于江涛书记和尕依提乡长带领大家开始观摩。请大家跟随他们,由他们两人负责介绍和解说,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这条山路的建设情况。”
于江涛和尕依提快步走到孟广平身边,两人脸上都带着自信的笑容。于江涛接过扩音喇叭,自豪地说道:“坐在山口村的主人,我和尕依提乡长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指导工作!这条山路,是我们亚尔乡全体干部群众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从立项到施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努力。路的建设过程。”
尕依提接过谢卫江递来另一部扩音喇叭,说道:“这条山路全长10公里,连接着216国道和乌拉台村。虽然施工条件艰苦,但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县政府提出‘大办交通’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工程。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不等不靠,自发组织起来,筹工筹劳,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他指着路边的彩旗,继续说道:“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彩旗上写着‘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村村通,幸福路’等标语,这不仅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相信,只有先把路修好了,才能让山口村的农产品运出去,才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于江涛接着说道:“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资金不足、技术难题、地质条件复杂……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我们。发动村民出工出劳,还争取到了一些企业的赞助。在技术方面,我们请来了专家指导,确保施工质量。”
尕依提补充道:“我们还特别注重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每隔500米,我们放置了大号的废旧空油桶,充当垃圾箱,每天安排专人清理。良好的卫生环境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也能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于江涛和尕依提带着县领导和参会人员沿着山路缓缓前行,一边走一边详细介绍工程的进展情况。
很快,观摩团抵达了修路指挥部。楚君带着一众村干部早已等候在路边,他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欢迎,掌声中充满了热情与自豪。他们全部佩戴着安全帽,身着统一的工装,整齐划一,展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
指挥部上方,“要想富,先修路”的横幅格外醒目,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条山路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意义。指挥部的房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彰显着这片土地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眼神中透着坚定和热情。这种热情并非空洞的表演,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信念。他们深知,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
孟广平一眼就认出了楚君,这正是上次带头种植蔬菜大棚的年轻人。他站在人群中,仔细打量着楚君,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楚君的脸庞略显黝黑,那是长期在田间地头和工地上风吹日晒的痕迹;眼神中透着坚毅,仿佛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他想:“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年纪轻轻就在农村扎下根来,真心实意地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份执着和韧性,真是太不容易了。”
孟广平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楚君的手,目光中满是赞许。他发自内心地说道:“小楚同志,又见到你了!上次蔬菜大棚搞得有声有色,这次修路又干得热火朝天。年轻人,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不仅有想法,更有行动力,是我们基层干部学习的啊!”
楚君腼腆地笑了笑,说道:“孟书记,您过奖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干部和乡亲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孟广平微微颔首,目光如炬,环视四周。众人也都随着县委书记的目光四下查看。
指挥部旁边的材料堆放场地,施工材料尽管堆积如山,但是堆放整齐。不远处的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宛如激昂的战歌。装载机伸展着钢铁巨臂,将崎岖不平的道路一点点推平,为后续的工程铺就坦途;铲车铲起滚落的大石,将其一一清理。小四轮拖拉机和人力车穿梭其间,满载着石料,填坑平沟。半山腰上,年轻的身影悬挂在峭壁之间,他们手执凿岩机,专注地开凿着炮眼。而在路边,老人、妇女和孩童也各司其职,他们或修理工具,或清扫道路,或烧水做饭,为前线的劳动者提供后勤保障。整个工地上,人声鼎沸,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景象,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建设画卷,生动地展现出劳动者的热情与力量。
孟广平见到此情此景,对着参会者大发感慨:“这里的施工条件如此艰苦,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参会的干部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