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八岁登基,后世都说我是暴君! > 第98章 平衡三国

第98章 平衡三国(2/2)

目录

“还有其他人要说吗”姜珩环视四周,见其余使者皆低头不语,显然在权衡利弊,他们是否能给出类似于西启及郢国的条件,他们这些国家都是邻国,说不准哪天就会开战,而那时,他们有了先进的技术,而自己只能被动挨打“既然如此,今日便先议至此,诸位回去后再细细思量,你们的时间不多了”众位使臣起身准备告退“郢国使者留步”姜炜拦住他,姜珩坐着未动,郢国使者看太子拦住他,心中一喜,看来大孟皇帝有意和郢国深化合作。

其他使者羡慕的看着郢国使者,楚国使者则是一脸阴沉,楚国和郢国算是地盘比较大的国家,两方也时有摩擦,若郢国得势,楚国必将受压,得重新考虑了,大孟皇帝没有那么好糊弄,没有被自己的三座城池冲昏头脑,只是他们能给的有什么,大孟还想要什么。

使臣走完后,姜珩和郢国使者坐在彼此对面,身边的姜炜已经命人在起草相关协议了,姜珩和郢国使者详谈,他要把郢国和西启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这样才不会失衡,让他们觉得自己非他们不可。

“使者,这些条件你们国王知道吗”姜珩防止这是这些使者自作主张,国王并不知情,那大孟便白费了这番周折。使者忙道“国王早已授意,一切细节均经国王首肯,绝无虚言”说着把来往书信递给姜珩过目,字里行间透出郢国对合作的重视与诚意。姜珩微微点头笑了笑“朕很期待我们的合作,也很期待新商路的开发”双方在这份协议上签了字,确保双方的正式合作。

姜珩目送使者离去“炜儿,你觉得楚国的提议如何?”姜炜沉思片刻,答道“楚国虽有三城之献,但其诚意不足,且地理位置敏感,若贸然合作,恐生后患。不如静观其变,待其拿出更切实的方案再说。”

姜珩点头赞同,目光深邃“所言极是,楚国动向需密切留意。当前首要稳固郢国合作,其余诸国自会权衡利弊,择良木而栖。待时机成熟,再图全局。”言罢,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心中默契已深。

楚国使者心中是越发焦急,郢国使者把消息传回去后,郢国明显嚣张了不少,频频骚扰楚国,楚王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给使者施加压力,让其务必与大孟达成合作,使者无奈,楚王不给自己一个准信,自己若是使用别的条件打动了皇帝,但楚王不愿的话,会不会杀了他,使者权衡再三,决定冒险一试,连夜拟出新的合作方案,以期打动姜珩。

使者深夜密书,细陈楚国优势,许以重利,字字恳切,姜珩看完放在一边,尽是华丽辞藻,无可用之实。楚国使者更是头疼,深知姜珩眼光犀利,难以蒙蔽,但也不知应与之做什么交换,只能硬着头皮问姜珩,姜珩都被他这个操作整笑了“贵国的诚意还需要询问朕?”“自入大孟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大孟军事强大,陆续打下各国,又对自己从前的城池进行收复,民心甚高,我已不知什么才能打动皇上”

姜珩手敲了敲桌子“朕听说你们向其他国家提供过造船图纸及相应的技术”楚国使者立马懂了姜珩的意思,连忙顺着这句话道“正是如此,若皇上愿与我国合作,图纸及技术悉数奉上,绝无保留。”楚国使者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他们给过其他国家自己的图纸和技术,大孟当然也可以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要不然郢国一家独大可不是好事,自己也想多活几年。

姜珩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道“不止图纸技术,朕还想让大孟学者前往学习贵国造船精髓,以提升我国航海实力。若能确保此点,合作一事可再议。”使者闻言,心中稍定,忙不迭应允,心中暗自庆幸,终于找到了打动姜珩的关键。使者退下后,姜珩召集群臣商议,众人皆认为此乃良机,既能增强国力,又能牵制郢国。

姜珩遂命人拟旨,准备与楚国正式签约,同时密令情报机构严密监视郢国动向,以防其趁机生事,这样西启,郢国,楚国,三国之间形成微妙平衡,大孟居中调度,掌控全局,如果有机会他真想将三国纳入囊中,成就千秋霸业。届时,天下归心,四海升平,大孟之名,永载史册。

但自己已经没有精力了,他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大孟的未来只能托付给后继者,希望他们能延续这份辉煌,守护这片疆土,让大孟的荣光永不褪色。他知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一直昌盛,但他的私心还是想让大孟再多辉煌百年,哪怕自己终将归于尘土,只要大孟依旧强盛,便是他此生最大的慰藉。姜珩望着窗外繁星,心中默默祈祷,愿大孟子孙贤明,国祚绵长。繁星闪烁,似在回应他的祈愿。

夜风轻拂,姜珩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书房,案上奏章堆积如山,他逐一审阅,眉宇间透着坚定与疲惫。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痕迹,但那双眸子依旧锐利,看到于渊要银子的奏折,姜珩长叹一口气,绘制世界地图一事需耗费巨资,然此图关乎大孟未来,不容有失。姜珩只能忍着心痛,从自己私库里拨钱给于渊,并严令其务必精益求精,不得有误。此举虽耗资巨大,但姜珩深知,此图一旦完成,将为大孟开拓疆域、制定战略提供重要依据,长远来看,实为利国利民之举。

朝中众臣虽对此事颇有微词,姜珩也不敢动国库的银子,虽然百姓安居乐业,但大孟近年来好像被诅咒了一样,天灾频仍,他得留着银子,随时准备赈灾,他不想自己好不容易聚集的民心,因为自己不去赈灾而消失。姜珩深知,民心乃国之根本,唯有稳固民心,方能长治久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