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七十九章 朱允熥劝说朱棣!对付倭国人的办法,能杀就杀!

第七十九章 朱允熥劝说朱棣!对付倭国人的办法,能杀就杀!(1/2)

目录

朱棣在燕王府中修养了一段时间,这段日子里,他每日都在关注着北方草原的局势。

那些从草原传来的消息,不断地挠着他的心,让他一刻也不得安宁。

终于,朱棣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

他决定上书朝廷。

书房里,朱棣坐在书桌前,眼神坚定地提起笔,开始书写奏疏。

“陛下,臣朱棣听闻草原局势,如今眼瞅着草原就要被平定,臣心中激动难平。”

“臣恳请陛下恩准,让臣率军前往北面草原作战。”

“臣一生征战,此等大事,臣怎能缺席?”

“臣愿为大明再次披挂上阵,彻底消灭北方的隐患,保我大明边疆安宁。”

写完奏疏,朱棣将其小心地吹干,封好。

他叫来侍从,吩咐立刻将奏疏送往金陵朝廷。

燕王妃徐妙云和燕王世子朱高炽得知此事后,赶忙来到朱棣的房间。

徐妙云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说:“王爷,您这才刚刚恢复,身子还弱着。”

“虽说您的心思我们都懂,可是这打仗之事,凶险万分,您现在去,万一有个闪失可如何是好?”

朱高炽也在一旁点头,他那胖胖的脸上满是关切:“父亲,母亲说得对。”

“您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养好身子。”

“草原的战事,我大舅他们已经处理得很好了,您不必过于担心。”

朱棣却摇了摇头,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这草原之事,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

“我此生最大的想法就是,为大明消灭北方的隐患。”

“如今眼瞅着事情就要成功,结果我不是参与者,这让我如何接受?”

“我朱棣的名字,本就应该与这平定草原的大功联系在一起。”

朱棣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的脚步虽然还有些虚浮,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他继续说道:“我在这燕王府中修养的每一日,心中都如同被火烧一般难受。”

“草原上的风声,那是在召唤我前去。”

“我不能再等了,我必须要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

徐妙云和朱高炽对视一眼,他们深知朱棣一旦下定决心,就很难改变。

但他们又实在担心朱棣的身体。

徐妙云走上前,拉住朱棣的手臂,轻声劝道:“王爷,您的身体是根本。”

“您若现在去了,万一旧疾复发,不仅您自己受苦,也会影响到大军的士气。”

朱高炽也跟着说道:“父亲,您再修养一段时间吧,等身子完全康复了,再去也不迟啊。”

朱棣停下脚步,看着徐妙云和朱高炽,他的眼神中虽然有一丝感动,但更多的还是执着:

“我朱棣不是那种躺在功劳簿上享福的人,我要亲自去草原,亲手完成这最后的征战。”

徐妙云和朱高炽眼瞅着劝说朱棣不成,两人心中虽满是担忧,但也知道朱棣的性子执拗,多说无益,便不再多说。

离开朱棣的房间后,徐妙云和朱高炽来到王府的一处幽静庭院。

徐妙云先开口说道:“炽儿,你父王的性子你是知道的,他一旦决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可他现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若是就这般上了战场,万一有个好歹,可如何是好?”

她的眼神中满是忧虑,眉头紧紧皱着。

朱高炽点了点头,他那胖胖的脸上也带着严肃的神情:“母亲,孩儿也正担心此事。”

“父王一心想着为大明平定草原,他的壮志豪情孩儿自是钦佩。”

“但他的身体状况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徐妙云在庭院中缓缓踱步,她的脚步轻盈却略显沉重,思考片刻后说:“既然我们劝说不了你父王,那我们也只能上书朝廷了。”

“陛下如今治理大明,定也不希望看到你父王带着病体上战场。”

“或许陛下能够劝说阻止他。”

朱高炽表示赞同:“母亲此计甚好。”

“陛下圣明,定会考虑到父王的身体状况以及整个战局的稳定。”

于是,母子两人商议起上书的内容。

徐妙云说道:“我们要先表明你父王的决心,让陛下知道他对平定草原之事的热切渴望。”

“然后再详细阐述你父王目前的身体状况,说明他现在上战场可能面临的风险,不仅对自身不利,也可能影响战事。”

“最后,恳请陛下出面劝说你父王,让他先安心修养,待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再为大明效力。”

朱高炽认真地听着母亲的话,不时点头。

他补充道:“母亲,孩儿觉得还可以提及燕王府上下对父王的担忧,以及北平百姓对父王的期望。”

“我们希望父王能够长久地守护北平,为大明的稳定做出贡献,而不是急于一时之功。”

徐妙云赞赏地看了一眼朱高炽:“炽儿考虑得很周全。”

“那我们这就开始撰写奏疏。”

母子两人来到书房,研墨铺纸,开始认真地书写起来。

徐妙云的字迹娟秀而不失力度,朱高炽的字则显得圆润饱满。

他们将对朱棣的担忧、对朝廷的忠诚以及对大明未来的期望都融入到这封奏疏之中。

写好之后,徐妙云仔细地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奏疏小心地封好。

她叫来一名可靠的侍从,吩咐道:“你立刻将这封奏疏送往金陵朝廷,务必尽快送达陛下手中。”

侍从领命而去,徐妙云和朱高炽站在王府门口,望着侍从远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着朝廷能够成功劝说朱棣。

……

金陵城中,皇宫内一片静谧。

朱允熥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案桌上摆放着朱棣、徐妙云和朱高炽三人的奏疏。

他的目光在这些奏疏上来回扫视,表情略显沉思。

看完之后,朱允熥将奏疏递给站在一旁的赵谦,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问道:“赵谦,你看看这些奏疏,你怎么看?”

赵谦恭敬地接过奏疏,仔细阅读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先是缓缓说道:“陛下,臣能够理解燕王朱棣的请战心态。”

“燕王一生征战,对北方草原的局势想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抱负。”

“眼瞅着草原即将被平定,他作为一位英勇的将领,自然渴望亲自参与这最后的征战。”

“这也是他为大明建功立业、消除北方隐患的壮志所在。”

赵谦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然而,燕王妃和燕王世子的担忧也很有道理。”

“燕王刚刚恢复记忆,身体或许尚未完全康复。”

“他们的担忧,也是出于对燕王的关爱以及对大明战事的负责。”

朱允熥听完,嘴角微微上扬,笑着骂道:“你这个老家伙也是学精明了,在朕面前也说这些模棱两可的话。”

他的话语中虽然带着一丝责骂,但并没有真正的恼怒之意。

赵谦听了,脸上露出一抹谦逊的笑容,笑着回答道:“陛下,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好多言。”

“燕王殿下与陛下本就是叔侄关系,这其中涉及到亲情、战事以及燕王殿下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臣实在不敢妄下论断,还请陛下恕罪。”

朱允熥摆了摆手,说道:“罢了罢了,朕知道你也是谨慎。”

“不过这事儿,朕还得好好思量思量。”

他靠在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

朱棣的请战、徐妙云和朱高炽的劝阻,这都让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一个对大明最有利的决定。

朱允熥坐在御书房中,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眼神中透着深思熟虑后的坚定。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对赵谦说道:“赵谦,你去给燕王回信。”

赵谦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陛下的指示。

朱允熥缓缓开口说道:“信中就这样写:皇叔,朕知晓您请战之心切,您一生征战,对北方草原的战事自是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热情与壮志。”

“朕亦理解您渴望亲手为大明消除北方隐患的心情,这是皇叔您的荣耀,亦是大明之幸。”

朱允熥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然而,朕不得不提醒皇叔,身体乃是根本。”

“您刚刚恢复记忆,身体想必尚未完全复原。”

“如今北方草原的战争只是一个开始,皇叔您也深知,这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后面还有更多的战争等着您。”

“若不把身体养好,如何能够在未来的战事中更好地为大明作战?”

“朕希望皇叔能够安心在北平修养,待身体强健如初,朕定不会阻拦皇叔驰骋沙场,为大明建功立业。”

“燕王妃与燕王世子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皇叔也当为他们着想。”

“朕期待皇叔以最佳的状态回归战场,届时,朕与皇叔一同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赵谦认真地听着朱允熥的话,将每一个字都牢记于心。

待朱允熥说完,他恭敬地行礼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按照陛下的旨意回信。”

赵谦转身离开御书房,他的脚步沉稳而迅速。

他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燕王朱棣一人,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的局势。

朱允熥坐在龙椅上,望着赵谦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希望朱棣能够理解他的苦心。

……

燕王朱棣在燕王府中焦急地等待着金陵的回信。

当信使快马加鞭将信送到他手中时,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件。

朱棣的眼神随着信上的文字移动,起初,他的眼神中还带着期待和兴奋,然而,越读到后面,他的眉头就皱得越紧。

读完信后,朱棣沉默了许久,手中紧紧握着信纸。

他心中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理解朱允熥信中的关切,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确实会影响作战。

而且陛下既然如此说,也是对他的一种重视,希望他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