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 第107章 出使高昌,太子阅兵(求月票)

第107章 出使高昌,太子阅兵(求月票)(2/2)

目录

这些你都记住了吗?到任何时候,咱们都不能忘了祖宗。”

“孩儿记住了。”

长孙皇后起身给李世民倒了一杯茶,道:“陛下,看你心事重重的样子,发生了什么事吗?”

李世民叹息了一声,就把焉耆作乱,李承乾请求出使焉耆和高昌的事讲述了一遍。

长孙皇后听了,也很震惊:“承乾要去出使,那不是太危险了吗?”

“是啊,是很危险,可是,他坚持要去,他看上去胸有成竹的样子。”

“可是,焉耆如此凶狠野蛮,承乾去了,倘若有什么不测,又该怎么办呢?”

“为此,朕也有点担心啊。”

他们俩正在说着话,李泰从外面走了进来,趴在地上磕头:“儿臣给父皇和母后请安。”

李世民见他满头大汗,道:“起来吧。”

李泰从地上爬了起来,垂手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看了看他,问道:“你最近是不是又长胖了?”

“是又长了十斤。”李泰也没隐瞒。

“这样吧,长安城里还是很热的,朕在城南有一个庄园,你可以搬到那里去避暑。”

“儿臣多谢父皇!”

“这么晚了,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

“儿臣听说父皇要派使臣到高昌和焉耆去。”

“是的。”李世民点了点头。

“儿臣请求出使高昌与焉耆。”

闻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对看了一眼,然后,说道:“不是朕不相信你,可是,你想一想,你此前先是出使党项,然后,你一个人跑了回来;

再后来,朕让你率兵十万攻打吐谷浑,你又大败而归;

你的历史成绩如此之差,朕又如何能放心把这样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呢?”

李泰听了,脸上也是一红:“父皇批评的是,不过,前两次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一方面,儿臣的年龄小了点,经验不足;

另一方面,也是儿臣掉以轻心了,没有认真对待。

这一次,儿臣一定会圆满完成出使任务的。”

“光说是没有用的。”

长孙皇后看着他,问道:“可能在你的心目中觉得在西域建功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可是,你对西域又了解多少呢?

想当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出使就被匈奴人囚禁了十三年。

苏武更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甚至到了吃草根、树皮和破棉絮的地步。

至于班超,武艺出众。

傅介子胆识过人!

那么,你除了书法不错,文章写得还行之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这——,”李泰顿时为之语塞,“儿臣不如他们啊。”

“既然你知道自己不如他们,为什么还要请求出使呢?

你以为出使焉耆和高昌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吗?

此次出使和以往不同,异常凶险。

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吧。”

“母后……。”李泰还想继续往下说。

长孙皇后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还小,以后有你建功立业的机会。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多多读书,把身体锻炼好,习得一些武艺也是可以的。

只有自己有了智慧、谋略和武艺才能建功立业啊。”

李泰听了,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母后教训的是。”

长孙皇后站起身来,双手放于腹前,看着李世民,缓缓道:“就拿你父皇来说,当年征伐天下时,有多少次都是冲锋陷阵,身陷敌营的,没有出众的武艺能行吗?恐怕早就做了人家的俘虏了。

你父皇十六岁就开始挂帅了,那一次,隋炀帝被围困在雁门关,不是你父皇和云定兴带兵去解救的吗?

后来,晋阳起兵,你皇爷爷犹豫不决,也是你父皇竭力劝说他起兵的,可是,起兵争夺天下哪有那么容易呢?

刚从晋阳出来,便遇上了强敌和大雨,几乎所有人都要退兵,最终,还是你父皇劝你皇爷爷继续前进。

打下长安之后,当时,诸侯割据,天下四分五裂,像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哪一个不是拥兵数十万呢?

当时的形势比秦灭六国还要严峻!

面对那么复杂的情况,那么,要联合谁,又先攻打谁呢?

这里面都有很多的学问。没有智慧,没有谋略能行吗?”

“父皇英明神武,功盖环宇!”李泰说。

李世民笑着对长孙皇后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你说那些干什么?”

“臣妾是希望泰儿对于那些复杂的情况能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要觉得什么都很容易。大唐能有今天那是你拿命换来的啊。”

李世民微微颔首:“虽然说你母后说得有点夸张了些,不过,大体上属实。我们大唐能有今天,实属不易。

对于西域诸国,朕向来采用宽大政策,无论是农耕民族的人,还是游牧民族的人,朕都是一视同仁的。

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国家在挑战朕的底线。

这一次,焉耆率兵侵犯敦煌,而且,屠了一座城,手段极其残忍和恶劣,朕实在是忍无可忍!

如果不把焉耆给降服了,那么,朕无法向天下的百姓交代啊。”

“父皇说得极是。”

“但是,我们向来是先礼而后兵,因此,朕打算再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焉耆知道错了,诚心投降大唐,并且赔礼道歉,包赔一切损失,那么,朕可以考虑从宽处理。

但是,如果他们一意孤行,仍然我行我素,朕将绝不会轻饶了他们。

承乾出使吐蕃还算是成功的,而且他打下了吐谷浑。

这一次,就让他去吧。”

“父皇,难道说,你就不打算再给儿臣一个机会了吗?”李泰还是有点不死心,因为他担心李承乾立的功劳太大,自己想要争夺太子之位就更难了。

李世民站起身来,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来回走动,然后,眼看着李泰:“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呢?

你是想在西域建功,还是,想为大唐的边境的那些子民考虑呢?”

“回父皇的话,儿臣是两者兼而有之。儿臣是想立点功劳,另外,也想替父皇分忧!”

“你倒也实诚。但是,这件事非同小可,你母后也说了,以后有你建功立业的机会,此次,你就不要去了吧。”

“诺!”

李泰见他父皇已经做出决定,也不便再往下说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