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 第307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

第307章 投资糖厂的想法(1/2)

目录

新的一年来临(1936)。

春节刚刚过,也就是在1月下旬,陈光良便朝着川蜀赶去,考察制产业。

他在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川蜀建一座真正意义的‘机制白’工厂,和配套的酒精工厂;

而在此前,川蜀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机械化白工厂’,最多也就是‘半机械化白工厂’。

陈光良也是盘算了一下,预计投资在500600万大洋,但如果一切顺利,在1940年收回成本毫无问题。但对抗战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白和酒精可是战略物资。

去川蜀的交通,采取的是先火车到武汉,再乘坐民生公司的江船前往川蜀。

“陈先生,久仰久仰!”在民生公司的江船旁,其董事长卢作孚已经在等候陈光良。

这一次,两人会在船上会晤,交流一些心得,其实也是卢作孚陪同陈光良入川。

“卢先生,我也是很久仰你的大名。”

一见面,两人就非常客气和友好的打招呼。

随后,陈光良还为卢作孚介绍道:“他们是我这次的随行人员,这位是甘蔗专家徐才进,这位是制专家曹铭先”

卢作孚恍然大悟,说道:“看来川蜀的白产业有救了!”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川蜀的白,一直非常利害,内江的白产业,更是享誉‘城’的美誉。”

卢作孚邀请陈光良等人上船,并在一旁摇头说道:“陈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从粤省白产业崛起后,川蜀的白产业便在粤,以及洋塘的打压下,逐渐萎缩。毕竟整个川蜀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机制白,内江上千家白产业都是手工白产业,生存压力大。”

这,这是陈光良不太清楚的事情。

粤崛起后,洋塘也只是减少了输入,但实际上洋塘依旧占据着一定的份额,特别是走私洋塘。比如原来一年可以进口1亿大洋的洋塘(不是每年都进口那么多),后来洋塘一直维持在10002000万大洋的输入,多以走私为主。

陈光良原本以为,川蜀白由于地势的原因,洋塘很难输入,没想到这两年情况反而比较严重。

“川蜀为什么不自己发展机制白产业”

卢作孚摇摇头,说道:“具体我不太清楚,但听说一家机械制工厂,动辄投资数百万大洋,仅这一点,就怕是吓住很多人。”

陈光良点点头,别说一个川政府,就是南鲸政府也不敢轻易投资一家数百万大洋,本来就到处缺钱。

更何况,经验是最重要的,陈光良这次来川蜀考察,是将原来的‘制元老们’全部喊来帮忙,没有他们,陈光良也不敢轻举妄动。

很快,江船开始沿着长江中上游路段,朝着川蜀走去。

陈光良和卢作孚坐在一个好位置,一边品着茶,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景色。

卢作孚喝上一口茶,随后朝着窗外望去,得意的说道:“这长江虽然不及大海辽阔,但这两岸的景色,以及长江要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输大海的。陈先生,你觉得怎么样”

陈光良看着外面的景色说道:“长江,我对长江的感情,不若卢先生你。长江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但一定是在运输上,贡献最大的河流。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虽然是世界上第一、第二的河流,但长江对一个民族的贡献,是这两条河远远不能相比的。”

卢作孚也兴奋的说道:“对,陈先生说的太对了,长江不仅养育着大量的子民,更重要的是它交通,它能容纳的船只,真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太重要了。”

接下来,两人讨论的话题可多了。

卢作孚从陈光良这里了解道,今年招商局已经准备远赴欧美,立即抚掌叫好;

陈光良从卢作孚那里了解道,去年秋民生公司破除怡和太古的打压,占据长江上游70%的份额、川江50%的份额,也为之称赞。

后世从武汉到重庆,卢作孚将这一段分为‘三段式’——宜昌到三斗坪、三斗坪到万县、万县道重庆;根据不同的水位,来进行不同的调度。

行走在长江上,陈光良忍不住来到船板上,看着两岸的景色,甚是壮观。

他终于明白古代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写下一首首经典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进入川蜀时,陈光良突然对卢作孚说道:“卢先生,我想和民生公司合作,组建一只船队,在经营这长江上游的货物运输和游轮。”

卢作孚一听,当即说道:“这自然是好事,只不过这上游的运输和游轮,未必能赚得了钱。目前的市场来看,已经倾向一个饱和的状态。”

他心里还是有防备的,毕竟他刚刚打败英美日意等国家,吞并这些列强的船队,形成如今长江上游的格局。

而陈光良毕竟是大资本,这就怕是来抢生意的。

陈光良则笑道:“我出资100万,该如何选船,由你决定。船队也由你经营,你只需承诺五年让我回本即可。”

天下还有这个好事,这不是送钱给自己么

卢作孚说道:“陈先生这是做什么,这和送我钱有什么区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何况这送上来的巨资,他也怕烫手。

陈光良这时候说了一句:“这川蜀说不定哪天就沦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人亡我华夏的心不死,一旦全面开战,这沿海必然被其占领。我投资这一百万,不过是助力这长江上游交通更加方便,当然回本也很重要。”

卢作孚一震,他这才真正的感受到陈光良高瞻远瞩,他心中也想到一件事——莫非陈光良来川办厂,也是预测到日本有全面侵华的意思

“必不负重托”

短短几天时间,卢作孚已经很是佩服陈光良的人品,不再怀疑巨款。

实际上,民生公司的总吨位估计就4万吨不到,但这些船却又上百艘,基本都是几十吨和几百吨的船。

陈光良趁机说道:“我投资100万的船队,只是交给你管理,你收管理费。合同先签四年,到期后我有权收回。”

卢作孚知道,这是陈光良的缓兵之计,合同到期,也意味着陈光良也可以参与到上游的航运经营。

但现在,他却不担心了,因为至少他可以先获利四年,而且相当于变相的壮大自己的船队。

“可以”

“好,这次回去后,我会派航运人才去武汉,和你商讨。”

说白了,这100万陈光良只要求收回成本,主要是增加抗战日期的长江上游的运输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