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江湖地位(2/2)
陈光聪夫妇知道,陈光良会常来香港,加上又没有购置其它住房物业,便将三楼一直空着,留给他居住。
这一点,夫妇俩倒是齐心,不会有怨言。
“下午我要去平安银行大厦,中午就不喝酒了!”
简单的洗漱后,陈光良下楼时,陈光聪夫妇已经让佣人准备了丰富的午餐,还准备了酒。
陈光聪马上撤掉酒,说道:“嗯平安银行大厦在中环挺震撼的,十层的高度,也是鲜有的高楼。听说这幢大厦建成后,平安银行在香港的存款也多了起来。”
平安银行(香港)财务是单独计算的,毕竟这边存港币较多。
陈光良说道:“嗯,但毕竟开业还短,只能说生存下来,做生意要耐着性子,一步步走踏实才行的。”
陈光聪马上说道:“大哥说的是”
对于这个亲弟弟,陈光良也是希望他能成为自己在航运业的得力助手,抗战胜利后,支持他独立,也是毫无问题的。
吃完午餐,陈光良便乘坐汽车前往中环,两岸的景色让陈光良感叹,这个时代的香港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给沪市商人的印象就是——市面不及沪市之繁华,尤其永安、先施两个百货公司,其规模甚小,即无特殊之处可饱眼福,自感无留连之必要。
来自大江南北的旅客,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常是寒碜的。不但无法与沪市相比,就连广州、天津乃至哈尔滨都比香港繁华。
这就是现实的一幕。
香江真正经济腾飞,应该是1950年之后,来自天南海北的华人纷纷涌入香港,之后才插上翅膀,经济实现腾飞。
来到德辅道,一幢十层高,占地2万平方尺,建筑面积高达10万平方尺(顶部逐渐变小)的一流大厦矗立在香港中环。
平安银行在香港兴建这样一幢大厦,也是让沪市的商人错愕,实在想不明白陈光良为什么如此犯傻,来到香港这个穷地方,还投资上百万大洋兴建大厦。
而且香港的银行大厦,比沪市的平安银行大厦,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建筑,都比其豪华和庞大。
走进平安银行大厦,陈光良很快就见到这边的平安银行经理李鸿生、协理张树年等高层,以及叶熙明也带人在香港考察,大家也是一番寒暄,随后来到会议室。
李鸿生汇报道:“自今年一月份以来,香港的钱庄和银行陆续发生挤提事件,我们香港平安银行因为作风稳健,故躲过一劫,并有一定的发展。香港平安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210万港币,放贷金额为76万港币.同时,和内地建立系统的汇兑业务,在不考虑平安银行大厦收租的情况下,保守已经达到盈利的水平。”
去年,香港平安银行还产生了亏损,主要是前期的开支。
随着平安银行大厦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信誉提升,存款自然就提升,业务也自然扩大,特别是汇兑业务。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平安银行投资香港资产一事,大家现在有什么手上的项目”
他心中倾向是购入铜锣湾、北角、九龙的地皮,特别是工业地皮。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前世1937年后,香港也涌入了一批内地的工厂,企业家带着资本与技术离开沪市,香港工业迎来腾飞良机。
上海企业同样以民生轻工业为主,技术却更上一层楼。同样是味精,广州天生味源厂的“味源”粉体粗糙易发潮,不耐久存,无法出口。上海天厨公司于九龙马头角道建厂,风味赶超日本货,出口迅速占领南洋市场,进而打进美国,年产量达到180吨;同是印刷厂,广州流行五彩石印,最大生意是印制彩色商标,而中华书局与大业公司在香港设厂,印刷业一步直达印钞票的最高境界。
1940年,香港注册工厂多达800家。香港在1941年底沦陷,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潜藏在民间的技术、资本与熟练工人,成为战后工业再起的动力。
平安银行投资地皮,可以提前修建工厂大厦,帮助沪市工业转移至香港,再反过来支持抗战。当然,这些物业或地皮,自然是只租不售。
接下来,大家纷纷发言,显然准备很充足。
例如张树年就汇报道:“铜锣湾有幅地皮急着出售,价格并不高,原来是仓库,面积约6万平方尺(10亩),价格预计在20万港币左右(15万大洋,约1.5万一亩)。”
听到这个事情,陈光良盘算了一下,在19351945年期间,香港地皮涨幅应该不算大;虽然1937年涨了一波,但沦陷后自然又大跌。(前世在战后的第一时间,北角地皮约7港币一平方尺,但很快就暴涨数倍甚至十倍)
炒地皮,显然是不可能,香港现在的物业和地皮,基本就是陈氏家族和旗下企业的‘底蕴之一’。
“可以谈”
随后,大家纷纷献出项目,毕竟最近都有在观望。
陈光良则挑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接下来准备接洽。此次平安银行在香港,预计投入100万大洋,约不到140万港币。
再加上香港也发生银行挤提和经济危机,自然能买到更多的物业。
最让陈光良意外的是,沪市‘分层分期’已经流行那么多年,香港居然鲜有这样的案例。综合愿意,还是大家不愿意分享自己手中的物业,做一次性买卖,以及香港经济的落后,另外这个时代的房屋税太高。当然,也有个别人在分层销售,但分期则更加稀少。
如今发生这样的经济危机,那么自然就更少了。
好在,陈光良在没有出现‘取消住宅限高’之前,也不会再香港发展‘出售房屋’;甚至以他的财富,七成住宅留着出租,都可以。
相比较平安银行的购置香港物业资产情况(地皮及现成收租物业),长江地产则主要在油尖旺发展中档住宅,以及在半山发展高档洋房。
油尖旺地区的地皮,普遍在34港币每平方尺左右,而半山则足足贵了2倍出头,要10元以上一平方尺。因为是港币,所以换算大洋,还得打个七五折,相当于油尖旺地区在1.5万大洋每亩左右,半山则高达五六万每亩。
事实上在1934年上半年之前,价格还得涨个三成。
长江地产在香港这次预计投资是200万港币,主要包括的是地皮,建筑后续可以采取部分贷款,修建出来也是庞大的物业资产。举例来讲,在油尖旺投资一幢5层唐楼,预计费在1.2万港币,售价至少也是2万港币以上。
当然这些数据就是个大概行情,具体因为位置(临街与否)、业主的心情(急用钱否)等原因,而有所浮动。
在旺角的街头,严宽介绍道:“老板,目前香港政府实行的批租性质,实际上少有流出地皮。所以目前的好地皮,都是属于私人出售,亦或者洋行流出的地皮。像油尖旺地区,每幢物业或每幅地皮都不大,我们只能小规模小规模的开发。至于新界,甚至是九龙和港岛的边缘地带,基本都是农田,开发的价值不大。”
这倒是,没有交通和水电,开发出来的房子租给谁
如果将地皮搁置到1950年后,这又未免太过浪费,中间十五年不能产生利润,也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嗯,这个我知道,无妨,小规模开发就小规模开发。”
随后,严宽带着陈光良到了一处旺角的旧房,比较破难,重建也很有必要。
“这三幢楼房,是以为金山阿伯(华侨回来)的物业,他现在想去沪市发展,故有意出售。占地面积5000平方尺,他开价2.5万港币。考虑到在两条接到的连接处(两面临街),一楼也可以做铺面。”
陈光良错愕,他赶着来香港,这位华侨则赶着去沪市,难道这就是人生的际遇不同!
“嗯,价格合适就买下,但也要稍微杀杀价,毕竟现在行情在,”
“好”
5000平方尺,等五十年代中后期,若是开发高层住宅,怕是不够;故后期要一步步‘并楼’,提前买下旁边的物业,这样将来省事、省钱许多。
这一点,陈光良会在长江地产下达一个文件,仅管理层知晓。
这幅旺角地皮,在19471948年,保守能上涨七八倍,这还不算期间还能收佣金。1937年后,香港有波地产高超,租金也会上涨,故五年租金说不定都能回本。
陈光良来香港,自然也会拜会一些香港本地人,但在沪市有发展的企业家,不过他在香港认识的朋友也算多,干脆以‘平安银行’在港发展两周年为契机,举行了一场晚宴,和本地商人聚一聚。
来参加晚宴的,包括何东、简东浦、永安郭氏、先施马家、‘戏院大王’卢根等众多香港的名流。
若是让本地人知晓,也会佩服陈光良在香港吃得开。
此事的陈光良,是华夏商人的‘巅峰’,来港的话,相当于杜月笙来港,就算他不邀请大家,如果大家知道他来香港久住,也会上门来拜访的。
另外一方面,香港商人得知陈光良来港发展,普遍的态度还是很平静的,此时全国上下的华人比较团结,派系之别还不明显;等到1947年后,大量的内地人涌入香港,届时派系之间的竞争才算明星一些,主要是粤籍人羡慕沪市人有钱,就爆发了一场‘黄金大战’,让一些沪市投机者输得倾家荡产。
当天晚上的宴会,陈光良设在‘大酒店’里,嘉宾来了上百人。
在期间,卢根走到陈光良面前,压低声音的说道:“陈先生,不知道明日是否有时间,我想和你聊些事情。”
陈光良思考了一下,说道:“那就明天中午吧”
“好”
卢根这些年可谓在电影界风头正劲,他和犹太人合伙的电影公司,在华夏拥有大量的电影院,同时他又掌握着西片的发行;凭借这一点,他的电影院都是第一轮播放西片,其它二三轮影院都要看他的脸色,才能拿到西片的上映权。
在1933年,卢根又在香港创办了代理世界各国电影机械的“振业公司”。全华夏的电影院要购买各种电影器械和配换零件,都要由“振业”采购。
但卢根还不满足于仅仅在电影院、代理电影发行、电影放映设备上的生意,他还想建设一个从生产到面向观众的一条龙式的电影王国。
今年,他在香港创办了有庞大制片计划的凤凰影片公司,试图在香港电影制片业中大展手脚。卢根在创办时,总共投资200万元,当时的200万是一笔极大的资金,闻名全国。
凤凰公司开设在香港北角名园山联华港厂旧地,同时卢根广招电影身材,一大批沪市的电影人才纷纷来到香港。凤凰公司还开办了大规模的演员训练班,一次就招收了200名学员,其中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卢根想为公司培养各种演员,所以给学员的待遇也相当可观,一入学即每人每月发津贴十元,三个月后更加到三十元。
如今看来,卢根莫非是遇到什么麻烦
陈光良心中已经有些猜测,不过人情归人情,生意归生意,他还是要把握住尺度的。
当天晚上,陈光良也和金融界人士,包括东亚银行的几个创始人、广东银行的几个创始人,都聊了聊未来的发展。
东亚银行的简东浦,就请教道:“陈先生,面对如今沪市的银根紧缺、经济糜烂,你觉得南鲸政府如何做,才能改善这种情况,还是放任不管”
陈光良当然有这个资格被人请教,他还担任着南鲸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
对于这个问题,他思索一下后,说道:“可能最终还是要放弃银本位,以纸币取代银元,才能改善这种情况。”
众人惊讶起来,随即有人问道:“纸币发行,一定要有什么担保,否则如何确保它的地位”
陈光良说道:“这自然要取得西方主要国家的支持,实行货币之间的正常稳定交易,所以说发行纸币也很难。”
事实上,各家银行也有发行纸币,一些民营银行取得南鲸财政部门批准,发行了不少纸币。
这样的好处很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银根,但也埋下了被官僚资本入侵的种子。
南鲸政府只要安排几家官僚银行,拿着纸币去各家银行挤提大洋,那就是机会来了。
简东浦最后说道:“香港的金融受沪市影响,今年香港的日子也不好过。”
众人纷纷点头。
当然不好过,如今东亚银行还没有发生挤提,预计就是今年的事情。仅此一事,简东浦会让东亚银行保守发展,也是后来没有赢过恒生银行的原因(恒生在没有被汇丰收购前,已经超过东亚)。
将来平安银行来港发展,也会保守的发展,能不能成为香港第一华资银行,倒是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陈光良要将自己的企业和银行,建立一种‘托拉斯’或‘财团’的模式。
当晚的聚会,大家还是聊了很多国家大事、商业大事。特别是在商业上,大家很是尊重陈光良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