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290章 高等华人

第290章 高等华人(1/2)

目录

时间匆匆,又过去三个月时间。

到了9月下旬,陈光良才乘坐香港环球航运的‘金元号’轮船,前往美国的纽约。

此行,‘金元号’挂着英国的旗子,而船上则运输着足足900万两白银,是陈光良手中的所有纯白银现金流(不含大洋)。

从7月份开始,实际上华夏的白银就纷纷流向美国纽约,而仅8月21日这一天,上海汇丰银行就装船运走了价值高达1500万元的银锭,而这些银锭竟然全部都是由袁大头融化后重新铸成的。

陈光良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第一是知道美国收购白银的持续时间很长,第二则是蒋梅英就要临盆了。

他不想错过自己的孩子诞生,而且蒋梅英那么温柔和忠诚,他也不忍心其生孩子时,没有男人的陪伴。

而蒋梅英也非常争气,为陈光良诞下第二个儿子,取名陈文锦。总之,他的财富够多,根本不担心两房以后争家产。

而运输白银的事情,就拖到了9月22日,此时距离蒋梅英生下孩子已经过去十天时间。

此次运输白银,价值高达1300万大洋,不比汇丰银行在8月21日的那一天少多少,当然陈光良也就这一趟,汇丰银行不知道要拉走多少。

而这一趟,陈光良甚至都没有给货物买保险,因为他在船上,如果船真出事了,那么他也是出事了,那还要保险做什么!

当然在临行前,陈光良也安排好了家人:

严人美坐镇沪市,照顾好长子,手中有500万大洋的定期存款,旗下几大企业的管理层,也认她这个‘主母’,其还有严家作为后盾。

蒋梅英刚刚诞下儿子,也有陈光良陆续给她的150万大洋现金流,还有别墅一套。

自己的亲弟弟陈光聪,已经携妻子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他主要是学习经营航运相关,香港还有一艘5000吨的次新船。

因为有这些安排,陈光良此时心情不错,对此次美国之行充满期待。

毕竟他不仅要将白银卖给美国财政部,还要在美国投资和存款。

张树年来到船头,看着老板站得笔直的身体,便问道:“老板,你似乎对此次之行,非常的期待?”

此次,陈光良特意邀请毕业纽约大学经济硕士的张树年同行,作为自己的专职秘书陪同。

陈光良笑道:“说来,不怕树年你笑话,我不似你父亲那样一心为公,此次美国之行,实则转移我的部份资产。因为,我一直信服一个投资哲学——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张树年是香港平安银行的协理,是早就知道陈光良在香港存有900万两白银的。

“老板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华夏糖业、华夏航运,都有你的大贡献。相比较而言,我的父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

言下之意是你们两人都厉害,一个是实业报国,一个是文化报国。

陈光良转过身,询问道:“树年,你觉得我这么做,算不算奸商?”

张树年马上摇摇头,说道:“财富是您自己的,你这样做当然无可是非。”

难得和人聊得起来,陈光良便抛出一个震撼消息,说道:“其实,这些白银都是我从汇丰、渣打、花旗三家银行赚来的,所有白银也是从海外进口来的,只不过他们的价值已经翻倍而已。”

他委托花旗银行从海外购买了800万两白银,差不多也能这样说。

张树年大吃一惊,还有华人从洋行手中,能赚到如此多的钱。

陈光良笑着补充道:“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我就研究各国的货币形式,第一个判断出英镑要贬值,我就将资产抵押给汇丰和渣打,贷进大量的英镑;第二判断美元要步英镑的后尘,又将资产抵押给花旗银行.如此操作,我便白得这900万两白银。”

张树年目瞪口呆,良久说了一句:“老板真是经济大师,预判国际形势精准,胆量也足够大。您这些操作,就是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的人知道,也会佩服不已。”

传奇,够传奇的!

陈光良拍拍张树年的肩膀,说道:“你是经济人才,不似你父亲钻研文化,所以我这次让你做我的随行秘书。回来后,你继续在平安银行任职,但也要做我的‘智谋团’成员,怎么样?”

张树年毫不犹豫的说道:“好,多谢老板的器重。”

他当初加入平安银行前,父亲就对他说过——是陈光良保住了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这算是一份恩情;更何况,他加入平安银行后,也喜欢做这方面的金融工作。

陈光良也很高兴,在船头和张树年聊了很多。

张树年算是他第一个‘智谋团’成员,以后他会吸纳更多的属下,加入这个智谋团。

金元号要在大海里航行16~17天,才能抵达纽约,这还是这艘船仅载重十分之一左右的重量,所以速度可以跑得快。

此次美国之行,仅是在交通上,就要花费一个月出头。而陈光良预计还要在纽约、旧金山待上一两个月时间。

所以这一次,陈光良需要在外面三个月的时间,好在沪市已经有老婆、情人、儿子,香港也有一个可以做事的亲弟弟,也算有个保障在。

在大海航行时,陈光良精力比较充沛,不时去掌舵的船舱,和英籍船长聊聊天;不时又带着周兴高等保镖,巡视着船上;当然,偶尔停下来也会认真的看看书。

时间就这样飞逝,终于在10月中旬的前一天,抵达了纽约附近的海域。

接下来的程序,他们自然已经了解和熟悉,先向美国海关申报,再联络美国财政部委托的收购白银部门;在此期间,陈光良则乘坐小艇先行离开。

踏上纽约的土地时,陈光良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呸呸呸,这空气也不香甜!

当然了,陈光良还是感受到安全感,毕竟是远离二战的地方;另外一方面,虽然华人这段时间在美国被歧视,但问题不大。

陈光良上岸时,正值清晨,他带着张树年朝着曼哈顿赶去。

出租车司机并没有歧视大家,服务态度反而很不错。

“先生们,你们是哪里的人?”司机很是热情的问道。

“华夏人”

这个从不需要掩饰。

司机马上说道:“我叫约翰,你们如果是初来纽约,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钱包,这几年,纽约的治安并不好。”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多谢.看你的样子,以前应该不是开出租车的吧?”

约翰一听,仿佛是遇到知音,抱怨的说道:“不错,我以前是一家造船厂的主管,但你们知道的,金融大萧条让我失去了一份高薪工作,搬出了别墅。好在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个出租车岗位,总算能养活家人。”

哪怕是发达国家,一旦经济大萧条,领取救济的人也是非常庞大的,甚至可能都有饿死的。资本家可不会做‘大好人’,牛奶宁愿倒进河里,也不能免费提供,因为这样会破坏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