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双穿鉴宝:听泉,你看龙椅不 > 第369章 论皇帝

第369章 论皇帝(1/2)

目录

神州博物馆。

纪由喜滋滋把东西拿出来炫耀。

郑教授戴着手套将圣旨展开,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昔解三冗之积弊;创水泥筑基法,固黄河之安澜。”

“其谋若张良运筹,其忠比周公吐哺。”

“特授尔为睿亲王,爵超一品,食邑万户,赐丹书铁券,永传祚胤。”

“许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免行叩拜之礼,赞拜不名。”

“加九锡之荣:金辂、玄牡、彤弓、朱户、纳陛、虎贲、斧钺、秬鬯、珪瓒。”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纪由身上,眼中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满是惊叹与崇敬。

其中一人忍不住开口道:“部长,这是您的圣旨吧。”

水泥筑基!

纪由叉腰点头。

“纪部长您可太牛了!”

“部长,九锡大礼排场大吗?听说金辂车镶着夜明珠。”

“入朝不趋就是不用小碎步吧?见皇帝挥挥手就行?”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plus!”

郑教授很欣慰,“宋朝官家虽然对外怂得像软脚虾,挑人才的眼光倒是毒辣——”

他顿了顿拉踩道:“这份魄力不输唐太宗!”

比唐太宗好多了,至少不会把部长关进监牢让老鼠啃脚趾。

对部长好的皇帝就是好皇帝。

“部长,您这趟穿越还顺回来什么宝贝?”

纪由袋里抖出三块笏板,玉色温润、象牙皎洁、竹纹清隽,在射灯下泛着千年包浆的光泽。

郑教授扶正眼镜凑近:“您这三块可是活的历史教材!”

一年轻一点的人问:“这是三个人的吗?”

纪由摇摇头:“没那么严格的诶。”

“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

“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

“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上朝要带十二块笏板,记事、奏对、批注分门别类。”

“就是从张九龄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

“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就跟现在领导开会带ipad、笔记本、录音笔一个理!”

郑教授将不能对外展示的圣旨卷吧卷吧收起来。

纪由这次拿回来的东西就很多了,毕竟抄了别人的家。

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武经总要》。

是首部官修军事百科全书,记载了北宋军事科技巅峰。

“宋军精锐装备神臂弓,这是复合弩吧?”

“射程达三百步,大概460米,脚踏上弦。”

他们边看书边讨论,“和秦弩、汉弩的比谁更厉害啊?”

“不好说,各有各的优点吧。”

“宋朝的弩,比秦朝、汉朝的强太多!”

纪由伸出手指,指着书页上三弓床弩的图案,“这个射程足有三里地,换算过来就是1500米!”

旁边戴着眼镜的小声嘀咕:“可操作这东西,得要三十个人,又笨又重,跟个移动碉堡似的……”

纪由说:“神臂弓也厉害啊!”

“宋神臂弓威力、射程与便携性,单兵效能冠绝各朝,1名宋弩手≈3名秦弩手。”

“秦弩规模化齐射可以压制匈奴骑兵冲锋,但单体威力弱于后朝弩种。”

“秦弩射程远但碰上金国铁浮屠身上的冷锻甲,根本破不了防,跟挠痒痒没两样!”

在座众人:......

所以就是有这么多好东西,却被金军和辽军按着打。

这军事实力是得有多差啊。

纪由说:“这书上还记载了早期火药配方及“霹雳炮”“火箭”等火器。”

“宋朝科技树点歪了!”

他掰着手指头数落起来,“神臂弓造得精巧,可工匠都被官府死死拴在作坊里。”

“三弓床弩威力惊人,结果十年才造出二十架。”

“霹雳炮配方厉害,却被文官卡住,连火药钱都批不下来!”

郑教授说:“重文轻武要不得啊。”

纪由叹道:“宋朝要是有现在键盘侠十分之一的武德,都能把'靖康之耻'打成'靖康盛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