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241章 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

第241章 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1/2)

目录

第241章如今的太子爷,其实跟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紧接着,就在倪元璐和李邦华以为这件事情已尘埃落定之时,朱慈烺却突然再次开口问道:

“两位可知如今这市面上,一斤煤炭多少钱”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到这话,瞬间面面相觑。

因为他们还真不知道煤炭的价格。

一来是他们身处高位,根本不需要理会这样的小事儿,二来则是关于煤炭的开采和售卖一直以来都是工部的事情。

想到这里,二人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启禀殿下,老臣不知,因为此事归于工部管理!”

朱慈烺点了点头,也并没有在意。

随后又道:

“算了,这件事情本宫会找工部尚书商议,二位就不用管了,今日回去之后,便开始筹备将运往辽东和九边一事儿吧!”

倪元璐和李邦华赶忙再次拱手道:

“殿下放心,臣回去之后马上处理此事!”

朱慈烺不再多言,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两位老臣离开。

随即,倪元璐和李邦华二人便离开了。

出了宫殿之后,两人下意识地相视一望,眼神交汇的瞬间,像是有默契的火闪过,旋即竟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笑声在宫殿外的廊道中轻轻回荡,带着几分释怀与轻松。

其实细细想来,他们之间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更谈不上深仇大恨。

之前那场关于的激烈争论,也不过是因为各自所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别罢了。

李邦华所考虑的,是边疆安稳这等大事,他知道将士们在严寒的冬日里若没有足够的保暖,顺利过冬便成了奢望。

一个冬天下来,若因寒冷死伤人数过多的话,军心必定动摇。

这对大明的边防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而倪元璐考虑的则是京城内部的安稳,毕竟边军过冬重要,但是京营以及京城周边的驻军过冬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他们的观点都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同样都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随后,只见李邦华微微欠身,神色诚恳地说道:

“倪大人,方才在下言辞冒昧,还望见谅。”

倪元璐连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回应道:

“李大人客气了,此前在下也有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李大人莫要介怀。”

说着,两人又是释怀一笑。

随即,李邦华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神色间带着些许感慨说道:

“真是未曾想到,这般棘手的难题,竟被太子殿下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倪元璐闻言,心中亦是泛起层层波澜。

他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钦佩之色道:

“是啊,要知道之前我为了此事也是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没想到太子殿下三言两语,便将这复杂的问题给解决了。”

“不得不说,这位太子殿下的聪明才智,实乃我生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倪元璐说着,思绪仿佛又飘回到之前朱慈烺关于改革商税以及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举措上。

这所有的事情迭加在一起,让他对朱慈烺的佩服之情愈发深厚,只觉得这位年轻的太子实在是太聪慧了!

一旁的李邦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瞬间联想到之前那道将他从南京调到京城来的圣旨,心中不由得暗自思量了起来。

在这之前,他一直觉得那道圣旨应该是崇祯下的。

可现在细细想来,那道圣旨恐怕多半不是崇祯皇帝下的,而是出自朱慈烺之手。

因为按照常理,若是崇祯皇帝下的圣旨,他到京城之后,崇祯必定会单独召见他,商议诸多事宜。

然而,他来到京城都快半年了,崇祯却从未单独召见过他一次。

这足以说明在这件事情上,崇祯一开始并不知晓。

李邦华想着,脊背不禁微微发凉。

一个太子,居然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位南京的兵部尚书调动到京城任职,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深意

李邦华实在不敢再深入想下去了。

因为要是再想下去的话,那可就跟造反扯上关系了.

不过好在如今大明的局势一片向好,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大明中兴或许指日可待!

想到此处,李邦华的神色又缓和了许多。

随即,二人一边交谈着,一边笑着渐行渐远,身影逐渐消失在廊道的尽头。

与此同时,宫殿内,朱慈烺也正在思考着一些事情。

片刻后,他唤来马宝,叮嘱道:

“你即刻前往工部,传本宫口谕,让工部尚书周士朴前来见本宫。”

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你去了之后,提前跟他通个气,就说本宫想要询问关于煤炭的事情,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马宝听到这话,赶忙答应道:

“太子爷放心,奴婢一定把话带到!”

说完这话,马宝随后像一阵风似的一溜烟地离开了。

在等待工部尚书周士朴到来的这段时间里,朱慈烺并没有闲着。

而是信步走到御案前,然后直接坐了下来。

御案之上,笔墨纸砚摆放得整整齐齐,朱慈烺随手扯过一张宣纸摆放在了桌上。

接着他又拿起毛笔,将笔尖缓缓蘸入墨汁之中。

稍作思索之后,朱慈烺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那几样物品的模样,随即,他的手腕微微用力,开始在宣纸上挥毫作画。

不多时,他笔下的东西逐渐成型。

仔细看去,赫然便是三样东西。

其中一个,是后世常见的蜂窝煤炉子,炉子的轮廓线条流畅,炉口、炉身、炉腿等部位都被朱慈烺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旁边还详细写明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还有一个,是制作蜂窝煤的模具,上面的模孔大小均匀,排列整齐。

至于最后一个,则是夹蜂窝煤的专用夹子。

没错,现在朱慈烺是打算制作蜂窝煤了。

他心里十分清楚,想要让百姓们顺利熬过冬天,仅仅依靠穿暖是远远不够的,做好取暖的措施同样至关重要。

在明朝这个时候,取暖的物资极为有限,大致也就有煤炭、木炭、木头以及秸秆之类的东西。

不过,这里是京城,据朱慈烺所知,京城周边早已不允许随意伐木了。

如此一来,普通百姓可用于取暖的燃料就变得少之又少。

朱慈烺虽然不太清楚如今市面上煤炭的价格,但他也能猜到,那价格应该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所以,制造出一种廉价的燃料,就成了当下的当务之急。

而蜂窝煤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因为这蜂窝煤主要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一些无法充分燃烧的碎煤灰,再加上一些粘土和助燃剂,比如石灰或者草木灰,还有水,将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就能制成。

这些原材料本不值什么钱,可组合成蜂窝煤之后,却能充分燃烧,其燃烧效果甚至比一般的炭火还要好。

再配上专门的蜂窝煤炉,毫不夸张地说,两块蜂窝煤就能满足一家人做一顿饭的需求。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蜂窝煤价格低廉,即便是普通百姓也用得起。

制造蜂窝煤,差不多算是每个穿越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了。

不过其他穿越者大概率是为了发财,但朱慈烺可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只想尽可能多的让百姓们生活的好一些,不至于在冬天被冻死。

所以这玩意儿就算制造出来,他也不打算用来赚钱。

差不多保本就可以了。

亦或者亏本卖也可以,反正他目前也不缺钱。

画完这三样东西之后,朱慈烺微微皱眉,又沉思了片刻。

随后,他铺开另外一张宣纸,将制作蜂窝煤所需的配料一一写了上去。

无非就是碎煤灰、粘土、石灰、草木灰、水等等。

写完之后,他轻轻放下毛笔,喊来一个锦衣卫,将这两张纸递给了他,目光坚定地嘱咐道:

“这上面的材料,你们务必尽快准备妥当,准备好之后,直接送到东宫来,不得有误。”

接着,他又拿出画有蜂窝煤模具的图纸,说道:

“这张图纸,你送到工部去,让他们按照图纸尽快打造出来,就说本宫有急用,一刻也不能耽搁。”

锦衣卫接过纸张和图纸,虽然他并不认识这上面画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但既然是朱慈烺吩咐的,他哪里敢有丝毫懈怠

当下便恭恭敬敬地说道:

“臣遵命。”

随后转身快步退了下去,忙着去准备了。

此时,宫殿内彻底安静了下来,朱慈烺静静地坐在御案前,耐心地等待着工部尚书的到来。

他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接下来的诸多事宜。

与此同时,工部。

工部尚书周士朴下朝之后,便匆匆回到了工部衙门。

衙门内,人来人往,一片忙碌的景象。

在六部之中,工部无疑是最为辛苦的,因为它执掌着天下所有的工程事务,大到宫殿楼阁的建造,小到民间房屋的修缮,事无巨细,十分繁杂。

周士朴和往常一样,正专注地审核着下个月各地建造房屋的预算,手中的毛笔在纸张上不时地圈画批注着。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官员神色匆匆地跑了进来,喘着粗气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