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分歧决于上(1/2)
历史虽有变化,但袁绍帐下众谋士对用兵方略,依旧是矛盾重重。如审配、许攸希望通过与张虞决战,从而分出胜负;沮授、田丰二人看出张、袁实力差距,希望能与之持久战。
然就实际而言,二者计策无分优劣,仅是用兵角度不同。甚至偏好持久战的沮授、田丰二人,在具体兵略上也有不同。因此采用哪一种计策,需要君主有自我清晰的判断力。
而今在用兵计策上,其实不仅袁绍内部有分歧,张虞内部也有用兵分歧。
大堂内,犹如墙纸的舆图张在墙上,张虞麾下文武各列坐于马扎上,抒发自我见解。
钟繇按剑踱步,手指舆图,说道:“兵马出上党非正道,若袁绍分屯井陉、邺城,我军将受堵于山口。我军兵粮转运千里,而袁绍背靠冀州,粮草源源不绝。故为用兵考虑,不妨出兵河内,破朝歌,逼近邺城。”
“袁绍领兵来御,则能遣骑出井陉、壶口,抄掠河北,令缘山诸郡不得安宁。待敌疲惫之时,则能与之决战,败袁绍,下邺城,则能据缘山诸郡。”
赵咨皱眉说道:“从河内出兵,粮草需用河内转运。而今袁绍据有河济,岂不将我军粮道暴露于兖州兵马。以咨之见,君侯或能别遣兵马出雒阳,先伐东郡,再出河内,进逼邺城。”
“先讨东郡,再伐邺城,是为多此一举!”
郭图挺直身子,向张虞作揖,说道:“君侯率山西之众,握天下强兵,何须畏袁绍?以图之见,不如与之列阵厮杀,夹用骑兵击之,与袁绍决分胜负,便能转取缘山诸郡。”
“可有不同高见?”
“佐治!”
辛毗本为太原郡守,张虞念及辛毗初在袁绍帐下效力,以及后续将出兵冀州,需要由善政之人辅佐,于是便调辛毗入将军府,由司马朗转任太原郡守。而眼下众人意见不统一,张虞干脆让众人一一发表意见。
辛毗拱手说道:“并州与河北之间虽有八陉,但能用于行军讨袁者,仅井陉、太行、滏口、白陉四道。而四道中从滏口东出,虽能取赵、魏,然却毗邻邺城,故君侯或能转取井陉,兵粮出太原。兵至井陉,则能北应幽州,别遣兵马出滏口,则能袭扰邺城。”
张虞坐在榻上,见众人所言皆有可取之处,便点了点头,以为鼓励众人发言,然却不发表意见。
荀攸捋须而思,说道:“君侯胜在兵精善动,而袁绍胜在兵多粮足,故与袁绍交手,难言列阵厮杀必胜。故君侯欲取胜,需弱袁绍,再出兵决分胜负。以攸之见,君侯不如广树兵马,与袁绍对峙于赵、魏,而实出幽州,败公孙,退乌桓,再起幽州之众南下,并击袁绍于赵、魏。”
“文和呢?”
见张虞点名,贾诩说道:“君侯用兵如鬼神,选吏度将皆尽人力。而袁绍不善用兵,见事迟缓,非君侯之敌。然袁绍兵多将广,背靠冀州,供粮便捷。故以诩之见,君侯不妨出兵武安,与袁绍对峙于赵、魏。”
“君言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沛,今何以与之久峙,岂不是以己之短而攻敌之所长?”张虞疑惑问道。
贾诩笑了笑,说道:“如先言所言,君侯四胜袁绍,率骑陷阵,破阵斩将,是谓勇武胜;选吏度将人尽其才,是谓用人胜;南征北战,无所不败,是谓谋略胜;兵精将勇,汉胡效力,是谓兵将胜。”
“君侯有四胜,袁绍有四败。用兵对峙累月,袁绍岂会用兵无误?待其兵马有失,君侯寻机而战,须臾便能胜之。”
闻言,张虞瞧了眼贾诩,说道:“用兵胜败于须臾,今如何取胜,望文和赐教!”
对于击败袁绍,张虞不需要虚无缥缈的鸡血,而是需要实打实的计策。
贾诩不紧不慢,说道:“昔高祖与项羽决战于荥阳,说黥布、彭越反楚,用韩信取河北。会战二十八月,大小战数十场,终归高祖所有天下。而今君侯将伐关东,兖州吕布、黑山张燕、幽州刘和,是为君侯之布、越。”
“君侯不妨强羽翼而弱袁绍,三者扰侵冀州,则袁绍必然心忧,彼时便是君侯取胜之希冀。故以诩之见,君侯选何道出兵非关键,如何弱袁绍而强羽翼,或是关键之事。”
贾诩的用兵计策不难理解,则是告诉张虞己方的优势。如张虞在外交上,比袁绍有利多了。故为了保证取胜概率大,贾诩建议张虞别着急与袁绍决战,多关注其他战场。如果其他战场能取得进展,以冀州的地形,将会转化为四战之地。
或许是信息量太大,张虞需要时间整理,于是端起水杯,抿了口清水。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张虞斟酌思绪,说道:“我军胜在骑精善动,故与袁绍交手,需多出奇兵。而张燕、吕布、刘和为我军之羽翼不可不用,三者凡能胜敌,以冀州平坦之地形,则是我精骑驰骋之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