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制度框架(1/2)
而李信在大致封赏完一帮子文武,和草原诸王之后,又梳理秩序,完善法度,根据历朝的政治构架。
搭建了属于诸夏的制度体系,那就是一阁两院,和三省六部,以及九府军区制,三套行政架构,既矛盾又相辅相成。
内阁是李信根据,汉帝身边的十常侍,以及历史上猪明的内外制度,有感而发创立的。
主要成员有东王太史慈、凉国公贾诩、辅国公臧霸、韩国公徐晃、
燕云侯张辽、齐国公韩忠、顺义侯王雄、西王步度根、北王拓跋荣、复王慕容度、东兴王魁头、乌胡候苏朴梢等人组成。
内阁没有具体职务,相当于李信身边,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拥有参与时势分析,和国事议政的权力,基本涵盖了李信麾下所有的,军事势力的成员。
其中韩忠为原匈奴八旗势力的代表,步度根是西部鲜卑的代表...
拓跋荣是北部鲜卑代表、慕容度是南部鲜卑代表,苏朴梢是东胡势力代表...
甚至就连魁头这员,未曾前来觐见的东洲兴王,李信也给予了一份席位...
对于拉拢辖制这些边外势力,李信手腕可谓是简单粗暴,看上去毫无政治头脑可言...
那就是,直接将他们吸纳,融入夏军或者说整个大夏,这个统治集体中来。
并且占据高层位置,拥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
这样他们才能在,长期的共事中,主动争取利益,增强集体利益归属感...
除了内阁之外,便是夏军文武的两院制,即南部政务院,北部巡务院。
两院对应的,则是长城南部的农耕文明,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两大管理机构。
所谓两院制,是李信借鉴了,宋辽时期,大辽的南北面官制...
辽史百官志,契丹旧俗中记载:官制朴实,事简职专,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
太祖神册,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原,官分南北,以牙帐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太宗为了统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百姓...
一点点摸索出了,南北官分制的策略,即所谓的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税赋兵役之事,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北面治草原牙帐、部族、属国之政,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
南北面官,因族制宜,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李信取其一国多制,南北分制的灵感,搭建了一套,属于诸夏的一套二元化,双轨制的统治机构。
即南北两院制,分别是南方政务院,北方巡务院...
其中北院官,在巡务院治下,主掌草原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草原牛马皆归管辖...
而巡务院的主要成员为,宣武将军西王步度根,宣威将军北王拓跋荣...
宣扬将军复王慕容度,宣抚将军兴王魁头,北院统军使罗睺...
北院督军使粟栗、北院监军都督日律、北院从军令苏仆梢等,这些游牧民族首领...
管理草原军政,同时也负责处理,有关荒蛮、丁零、乌桓、扶余、三韩等北方族帐内部事宜,...
所谓族帐,其实就是逐水草而居,常年游荡的游牧民族,和山林渔猎的东部林胡...
这与后来成吉思汗时期,分封的金帐汗国,以牙帐制领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而且巡务院,将步度根、拖把荣、慕容度、魁头、日律、罗睺、粟栗、等草原本部大人。
吸纳入巡务院的核心位置,给予核心的四大督王职权,和参政大将军的职位,利益捆绑的同时,与南政务院,并不冲突...
在配合李信的将军府策略,及城池驿站、军事堡垒、贸易补给、税收兵役等多项措施...
通过利益、联盟、制度、和府兵等,将草原初步捆绑,控制在巡务院治下,还是可以的...
大辽的南北两面官,管理的方式,是基于契丹人的习俗,和文化传统设立的,是因俗而治的一种体现。
而李信的两院制,则是简单粗暴的多,直接以阴山长城为界,根据南北地理上的,规格划分定,因地制宜...
如果说,北巡务院,是李信这名夏天可汗统治草原,管理游牧民族的,最上层行政机构...
那么南政务院,则是李信以诸夏共主的身份,统治中原,管理汉人的,最上层行政机构...
政务院下辖三省六部,与汉朝的三公九卿有些类似,但又有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