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平衡与协调(2/2)
这个提议引起了双方的深思,大厅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但如何规范?又如何保障原属国的利益?这需要详细的条款和严格的执行。”东吴的一位官员提出了疑问,他的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这位官员名叫全琮,他一向以谨慎和细致着称。
大家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讨论。有人建议设定流动的期限和条件,有人提出建立人才培养的补偿机制,还有人提议成立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
“我们可以规定人才在东吴或蜀汉服务一定年限后,若要返回原属国,需提前通知并完成相关交接工作。同时,对于在他国期间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应当有合理的分享和回馈机制。”一位蜀汉谋士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这位谋士名叫董允,他对制度的设计有着深入的思考。
“而且,对于原属国因人才流动而产生的技术损失,接收国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者技术援助。”东吴的一位大臣补充道。这位大臣名叫朱据,他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为了确保机制的公平和有效执行,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人才流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位东吴官员提出了建议。这位官员名叫孙邵,他对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着丰富的经验。
经过不断地完善和细化,最终双方决定建立人才交流机制,规范人才的流动,并保障原属国的一定利益。
“这样既能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又能维护双方的利益平衡。”诸葛亮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这个机制为两国带来的美好前景。
鲁肃也表示赞同:“此机制若能有效实施,当是两国之幸。相信通过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人才的流动将不再是问题,而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动力。”
然而,机制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执行和监督同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双方决定成立一个联合监督委员会,由两国分别派出公正、权威的代表组成。这个委员会将负责审核人才流动的申请,监督双方履行协议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纠纷和问题。
在机制实施的初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一些人才对于新的规定和流程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试图违规流动的情况。
“这怎么能行?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以维护机制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联合监督委员会的一位蜀汉代表严厉地说道。这位代表名叫谯周,他一向以严格和公正着称。
委员会迅速采取行动,对违规者进行了严肃的处罚,并加强了对机制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让每一个人才都清楚了解规则和流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交流机制逐渐走上正轨。蜀汉的工匠在东吴学习到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将其带回国内,推动了蜀汉相关产业的发展;东吴的学者在蜀汉交流期间,为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在蜀汉的一个工坊里,一位名叫马钧的工匠正在向他的徒弟们传授从东吴学到的新技术。“看,这种新的纺织工艺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织出的布料更加精美。”马钧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
在东吴的一所学府里,一位来自蜀汉的学者名叫尹默,正在讲学。“蜀汉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与尹默交流。
“这个机制真是太好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东吴先进的技艺和理念,我的手艺有了质的提升。”一位从东吴归来的蜀汉工匠感慨地说道,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是啊,通过在蜀汉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一位在蜀汉讲学的东吴学者也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人才流动不再是引发争议和冲突的源头,而是成为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诸葛亮和鲁肃再次相聚在当初协商的城镇。街道上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商铺里生意兴隆,货物琳琅满目。
“如今看来,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诸葛亮望着远方繁华的景象,欣慰地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喜悦和自豪。
鲁肃微笑着回应:“是啊,相信未来两国的发展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一片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景象,仿佛预示着东吴和蜀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