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两京制(2/2)
………
捷报很快就传到了东京城内。
朝野大振,高策的威望进一步得到提高,迁都之事也再无阻碍。
同时,高策趁势派遣官员入闽地逐步接掌闽南八州的事务,朝廷终于得以掌控闽地,为下一步在闽地置道设州打下基础。
拿下闽地,大燕实际掌控的领土进一步增加,江南驻军布防也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
一年之后,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闽南八州的民心皆以归附大燕,梁氏一族在闽地的声望锐减。
闽王梁云霆非常识趣,上书天子,放弃治权,并请求入京安养。
高策欣然应允。
朝廷在闽地设置了两个道,分别为:
岭南道,平南道,
由此大燕治下的十六个道增为十八个道。
待闽地彻底安定下来后,高策召靖武侯陈积,闽王梁云霆归京。
大燕治平七年三月初二,陈积与梁云霆率领伐闽的有功将士抵达东京城。
礼部以极高的礼仪接待了他们。
高策正式晋封靖武侯陈积为国公,是为靖国公,令其继续统领南征军。
同一年五月初三,随国公文胜因病去世,高策下旨,追封其为随王,谥号忠武,以王公之礼陪葬于太祖陵寝之侧,又令其子文央袭爵。
由此北疆军群龙无首,高策又令荣国公柴威北上接掌北疆军。
伐闽一役,不仅使大燕拿下了闽南之地,更极大的提高了高策的君威,新朝第一战,打得非常漂亮。
接下来,便是迁都燕州城了。
其实对于迁都,文武百官早就有所准备,他们知道,等闽地稳定之后,迁都就势在必行了。
终于,在治平七年八月初一,高策正式提出了迁都,百官无不顺服。
治平七年八月十五,迁都之行便浩浩荡荡的开始了。
英国公庞牧率领前军开路,高策与皇室宗亲在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是文武百官,最后是一些富商百姓。
治平七年九月末,皇帝一行正式抵达燕州城。
燕州府尹张雎率领当地官员出城迎接。
当日,高策便进住了皇宫。
迁都之后,高策改燕州城为燕京,不过高策并未废除东京的国都地位,而是将其列为陪都。
自此燕京城与东京城一北一南交相辉映,是为两京制。
大燕国内领土皆由大燕朝廷掌控,大燕再度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
………
不过这不是结束,中原王朝安定了内部之后,自然而然的会想向外部发展。
大燕也不例外,平了闽地,政权归一,高策便将目光瞄向了北方的北夏残余以及西境诸国。
自燕云一战之后,北夏皇帝完颜镇身死,十余万戎狄铁骑全军覆没,北夏太后慕容婉嫣率领残部远遁漠北,不敢轻易南顾。
但是高策明白,北夏残余因为有慕容婉嫣在,就像毒蛇一般,藏在漠北偷偷舔舐伤口,等待机会再度出击。
不过他们藏在漠北,重新归于游牧状态,居无定所,很难寻找他们的踪迹,所以高策一时之间不敢轻易派兵北上讨伐他们。
而西境诸国皆弱小,在前魏国力鼎盛之时,曾一度掌控过西境,不过随着魏朝内乱频发,国力日渐衰微,便也无力控制西境,这才使西境脱离中原,变得愈发混乱。
如今大燕建立,国势日强,高策便想将西境重新收回来。
高策之所以组建西戎军,也是特意为收回西境做准备。
只不过他现在还无法抉择,到底是先解决北夏残余,还是先收回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