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朝堂争论与北地大捷(1/2)
咸阳,蕲年宫。
渔阳、代郡、上谷三郡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般飞来。
三郡的几乎每一个县都在求援。
嬴政看到这些告急文书,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连忙将政事堂的五位辅政和李天行请来,商讨对策。
不多时,众人来到蕲年宫。
这一次,嬴政没有等众人发问,就直接将自己接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诸卿,渔阳、代郡、上古三郡传来急报,言说匈奴大举扣关,几十队匈奴兵四处劫掠,大批百姓被掳走!”
“而诸郡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卫戍军,只能守住郡中县城,无法组织反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施暴,现在各郡都在求援!”
“朕请几位前来,也就是想看看诸位有何良策?”
嬴政心中虽然慌得一批,但是面沉似水,似乎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
五位辅政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又齐刷刷的看向李天行。
李天行故做沉思状,却不说话。
冯去疾见殿中气氛尴尬,出班说道:“敢问陛下,桓齮将军的东路军何在?为何不追击匈奴人?”
“他倒是想追,但是追不上啊!造阳一战,东路军折损大半,已经被冒顿的主力团团围困在造阳城中,出城与匈奴人决战就是在找死!”
嬴政哼了一声,没好气的说道。
冯去疾楞了一下,然后急言问道:“造阳一战,东路军到底战损多少?”
嬴政向在一旁伺候的赵高使了个眼色。
赵高立刻
从怀中掏出一本小折子:“造阳一战,东路军折损兵力近五万人,大多为重伤,失去作战能力。”
“五万?”冯去疾顿时明白了为什么桓齮只能困守孤城。
东路军一共就十万人,这一战就不见了一半,先不说兵员无法补充,单是军心士气就是一个大问题。
冯去疾默默的退下。
李斯却站了出来,显得特别的义愤填膺。
“陛下!匈奴肆虐,朝廷不能不管!”
唐雎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入了政事堂之后,与李斯一直不对付。
见李斯跑出来喊口号,自己也跟着出来:“李辅政!朝廷当然不能不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管!三郡之兵,乃至巨鹿,上党诸郡的野战军也全都调了出去,现在只留下一些卫戍军,能管好当地治安就不错了!你从能从何处调兵解难?”
李斯刚想开口,唐雎又是一句话堵上了他的嘴:“你也不要想从关中调兵了,关中之兵现在大半都在北地郡,再说,从关中到渔阳,路途甚远,等到关中大军赶过去的时候,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你!”李斯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你说的这些我又岂能不知!我是另有妙计献给陛下!”
一听有妙计,嬴政立马来了精神:“李卿说说,有何妙计?”
李斯得意的瞟了一眼唐雎,才说道:“臣以为,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况且燕地苦寒,其民之彪悍不亚于我关中豪杰,陛下可下一道旨意,晓谕燕地之民,许他们自行结为民兵,朝
廷承认他们的身份,而且斩杀匈奴人,朝廷另外有赏赐,如此朝廷立时能得数十万大军,何愁区区匈奴人!”
“而且陛下如果担心这些民兵尾大难掉,那也好办!”李斯说着说着向前一步:“待我南北两线大军击败匈奴,区区民兵又岂在话下。”
嬴政一听,忽的站起来,满脸兴奋,正要说话,却听见李天行在一旁冷冷的说了一句:“陛下,此计万万不可,此乃流毒后世之策。”
嬴政一愣,还没有琢磨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就听见李斯怒喝道:“镇国公!我此计乃是为社稷,怎么就成了流毒后世之策了?”
李天行冷笑一声,脑海中闪出东汉末年和清朝末年的景象,那就是在允许地方拥有自己的兵权之后产生的恶劣结果———军阀政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