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道衍和尚(2/2)
朱棣笑道:“道衍师傅高见!快请上船,我给你引荐我的两位小舅子。”
朱棣娶了徐达的长女徐妙云。徐辉祖、徐增寿都是他的小舅子。
道衍和尚上了船,四人边钓鱼边畅聊天下大事。傍晚时分,徐辉祖和徐增寿返回了都司衙门。朱棣跟着道衍和尚住进了灵隐寺。
入夜,道
衍和尚与朱棣夜谈。
朱棣问:“你觉得徐家兄弟俩怎么样?”
道衍和尚答曰:“徐辉祖干练忠直。他那个十六岁的弟弟则有着与年龄不符的世故。”
朱棣又问:“你说这二人今后能否为我所用?”
道衍笑道:“徐增寿必能为殿下所用。至于徐辉祖却不好说。”
道衍和尚一语成谶,在二十年后那场旷日持久的靖难之役中,徐增寿成为了朱棣在应天城里最大的内应。徐辉祖则成了朱棣最大的敌人。
洪武十二年,秋。
常歌的仪鸾司这几日很忙。洪武帝过两日要跟淮西老将们去御苑狩猎,常歌在值房之中谋划着大汉将军们的随扈事宜。
布置完随扈的事,李千面禀报:“常大使,昨日傍晚太仆寺卿李存义到了丞相府,一直到子夜时分才出府。”
太仆寺卿李存义是胡惟庸的亲家,同时也是韩国公李善长的亲弟弟。
常歌道:“待了三个时辰?呵,这对亲家真有得聊啊!你增派耳目,给我盯紧了李存义。”
李千面拱手:“是,常大使。”
谋朝篡位不是请客吃饭,需要精密谋划。胡惟庸昨夜找到李存义,是希望能够得到远在濠州定远
县的李善长的支持。
胡惟庸让李存义做说客,回一趟定远说服李善长支持他谋反。胡惟庸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当今圣上嗜杀成性,多疑反复。空印一案便枉杀数千官员。若他日圣上又开始猜忌功勋老臣,痛下杀手,我与韩国公便是第二个、第三个廖永忠。唯有图谋大事,取而代之才可保性命无忧。
过了一日,李千面又找常歌禀报:“常大使,李存义上晌刚在中书省告了假,下下晌就出京了!耳目禀报,他此次出京是要回老家定远县省亲。”
常歌眉头一皱:“回定远了?他先是跟胡惟庸密谈了一夜,马上就回定远老家了,别是胡惟庸有什么重要的话要他捎给韩国公吧?”
常歌闻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且说李存义马不停蹄,回到了定远县,找到了大哥李善长。
李善长已经六十五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野心也渐渐消散。如今他每日在家中养养花,写写诗文怡情养性。对于朝中之事他早已懒得过问。
韩国公府后花园。李存义支开了一众仆人,他对李善长说:“大哥,我这次回来是有件大事与您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