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三朝岁月(2/2)
“没错。”张郃感慨般的长叹了一声:“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建安五年官渡战时,我在袁本初麾下为将。你也知道,后来武帝胜了这一仗,可在当时我们看来,武帝实在是赢面不大。”
初来魏军营中,李严对张郃口中的‘武帝’二字还是本能反感了几瞬,这才联想到曹操身上。
张郃继续说道:“当时我与袁本初进言,应派遣轻骑断曹军粮草,彼辈定会不战自溃,但袁本初终未纳我之言,遣我攻曹军主营。我久攻不下,还有小人郭图之辈进我谗言,诬我有反意,我一怒之下,便投了武帝。”
说着说着,张郃又笑了起来:“当日武帝曾对我亲口所言,我之归顺,犹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三十载过去,我张郃效力三朝,今日也做到了大魏的征西将军,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李严略略欠身,出声应道:“张公战功赫赫,实应以征西将军酬之。”
张郃笑道:“正方,我非与你自夸功劳,而是要与你说,大魏夙来厚待降将,数十年来并未更改半分。”
“就拿武帝朝的旧将来说,张文远、徐公明、庞令明、文仲业、臧宣高,这些人的名字,我不信正方没有听过。”
李严知晓张郃如此说法是何用意,也随之叹了一声:“俱是忠臣良将。”
张郃又道:“这些人物,正方只闻其名,却未必见过。黄公衡(黄权)、孟子度(孟达)二人,想必正方都熟悉吧”
李严点头:“黄公衡忠正清实,孟子度善言机变,皆是良士,我与黄公衡为友,与孟子度亦熟知。只是许多年没有见过他们二人了。”
张郃从容说道:“黄公衡曾任大魏侍中,后又任豫州刺史,执掌一州政事,不可谓不重用。孟子度何等人物,正方也知晓,此人现在洛阳崇文观任祭酒,掌管国家文字典籍,亦是重用。”
李严又叹了一声,纠结了几瞬,开口问道:“黄公衡现在可还安好”
张郃笑笑,没有说话,
一旁坐着的参军陈凭会意,接过话头答道:“李将军或许不知,黄使君在大魏甚得重用,宅院赏赐不断。朝野都说,黄使君来日有望入阁呢!”
“入阁”李严不解其意,出言问道。
张郃道:“大魏这几年新设了阁臣一职,甚为重用。太尉董公、司空司马公二人就是阁臣。”
张郃打了这么一个比方,李严瞬间就听懂了。阁臣之众,大约可以与三公比肩,就是这般意思。
李严心中明白,自己远来投效,张郃最应做的事情就是安自己之心,以求自己说出更多汉国机要军情。
一个时辰之前,李严牵马告辞那十名汉军斥候之时,往陈凭阵中走去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要与张郃说些什么情报。
宦海沉浮多年,李严明白张郃如此开解自己,只是为了安自己之心,李严并不相信以张郃的高位,会与自己一见如故,或者瞬间变成友人。
但不管怎么说,张郃列举了自己当年的经历,又拿黄权作为故事陈说,属实让李严不安躁动的心安定了许多。
颇为受用。
二人又闲谈了许久,张郃才终于问道:“不过,我有一事忘了问正方,还请正方直言以对。”
李严肃然拱手:“还请张公示下。”
张郃原本和善的目光,又显出了几分凌厉出来:“我只是不知,正方在蜀军之中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能让你这位曾经的蜀国尚书令、托孤大臣来投”
“还望正方直言陈说,勿要遮掩,我也好写明缘由向大将军和朝廷通禀。”
李严抬头望了望天,却只看到了军帐的顶子,长叹一声:“这就要从三个月之前说起了……”
同一件事情,放在不同的视角之中,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在李严看来,他发了牢骚求取开府,或者想立巴州之事,是有求个人功业的意思,但大部分想法是出于公心!同为刘备托孤之人,李严曾经是真心想要多得些权力,以求多做些事情的!
只不过诸葛亮势大,他难以匹敌。
李严满腹怨念的倾诉了一刻钟之久,张郃听罢,长叹了一声:“世事如何这般曲折”
说罢,张郃起身,从容朝李严拱了拱手:“正方之事我已知晓,还请安坐,军中尚有事情等我分派。”
李严也连忙起身回应道:“张公慢行。”
待张郃走后,军帐中也只有陈凭和李严二人了。
陈凭面上带笑,极为诚恳的又介绍了一番陆逊的官职待遇,以及今年大魏平定辽东之举。
在李严惊诧过后,陈凭笑着说道:“李将军今日从蜀军而来,不知有何教我的还望阁下不吝赐教。”
李严恍然,终于等到了这一刻,随即定了定神,捋须陈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