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歙州之行(一)(2/2)
婺源考川村位于婺源县城以北不远处的山谷中,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村民的村庄。村子不大,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种庄稼和制墨,这也是婺源县很多村庄的常态。
此时歙州砚比较出名,远销南方数十个州。
所以考川村不少百姓也在闲暇时制作歙州砚用于改善生活。
在多年前,考川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但最近一些年因为村民生活好了后,在村中大户便集资修建了私塾,供村里的孩童读书。
所以近十年,考川村的读书氛围还是不错的。
氛围是不错,可也得看天赋。
但让教书先生很满意的是,这几十个孩童中,还有几个聪慧点的,最聪慧的莫过于13岁的胡昌翼。
“昌翼,你回去多看看《易经》,明日我会抽问你,看你学的如何。”临近放学,一名五十多岁的教书先生对着一个俊秀的少年说道。
这个少年今年十三月,却长得风姿秀逸,明显有着旁人不一样的气质。若不是少年的家境一般,教书先生都怀疑这名少年郎会是出身大家族的子弟,因为那气质跟贫苦家庭出身的孩童完全不同。
龙生龙,凤生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少年正在收拾书籍,听闻先生开口当即点头,“先生放心,学生回去一定认真看《易经》。”
教书先生点了点头,“好好读书,这些学生里,我最看好你,进士太难,但以你的聪慧,明经应该有望。”
少年胡昌翼听闻有些向往,“先生,我真的可以考中明经吗?”
教书先生有些拿不准,但看到这个孩子一脸骐骥地看着自己,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那是自然,明经还是很简单的。”
明经的简单是相对于进士,但在这个年代,书籍昂贵的情况下,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
奢望。
胡昌翼跟先生告别后,就跟着几个伙伴回家。
私塾位于考川村旁边的一个山坡上,地理位置很好。考川村也叫胡村,因为这个村子的人基本都姓胡。
不仅如此,整个婺源,姓胡的很多,有‘十胡九汪’的说法。考川村的成年男子以及孩童基本姓胡,只有成年女子中有不少人是从其他村子嫁到这里来的。
从私塾下坡来到村里,胡昌翼几个少年正好看到有商人来村里收砚台,也被商人和村子里的人的对话吸引过去。
“汪管事,你这终于来了,我们的砚台都堆放了不少,可你们就是不来收购。”一个考川村的中年人正在村子入口接待一行牵着骡马而来的商队。
商队为首的人穿着并不算名贵的绸子,听到中年人的牢骚,不禁苦笑,“我也不想,只是这段时间北边在打仗,我们哪里敢大规模收购砚台,之前仓库中的砚台都没能卖出去。”
“打仗?怎么又在打仗?”考川村的中年人有些疑惑。
“吴王称帝了,北边的大唐朝廷率领大军在攻打我们吴国。”汪管事解释道。
听到这里,胡昌翼不禁停下脚步,显然也对时事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