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包包(2/2)
刘璎的要求很严格:第一是选料,布料、皮料都要最好的,并且都是专用的布匹和皮革等材料,这些材料专门用于做兜子,如果有人仿制,他找不到这么好的原材料。第二,装饰件要真金白银,并且式样花色完全划一,随便两个包包的装饰件,拿在一起比较要完全一样,不能看出差异。总之不怕成本高,越精致越好。第三,包包的结构方便使用,要设想人们出门携带的物品,在内部多个间隔里都能方便地装进去。第四,式样要让公子哥们一看就喜欢,有拥有的欲望。第五,做工要精良。打比方说,针脚间隔要完全相同,不能有大有小,要精致到别人无法模仿,这就需
要最好的工匠。第六,要有一个专用的标志装饰件,让仿制者很难做出同样的。
总之,刘璎的要求就是做工精细,精益求精。用现代话说就是要品牌效应。独此一家,真假货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此才能保证商业利益。
当然了,这种包包是昂贵的奢侈品,普通人是买不起的。刘璎要的就是权贵们的钱。
如此一来,设计制作有工匠们负责,刘璎做好监督就行了,他的职责就是专门挑毛病。
刘璎给出的示意图是现代包包的样子,但是匠人们做出来的还是带着这个时代的色彩。
有什么时代差异呢?最明显的是现代讲究简约、新颖、艺术造型,而古代讲究繁琐,花哨,高贵。比如说,官员衣服上前胸后背的补子,花纹复杂艳丽,官服上更是有很多啰嗦装饰。
对于工匠们做出来的样品式样刘璎不会过分挑剔,他知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
可是对于原材料和精细做工刘璎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足足用了三个月,做出来的样品才让刘璎认可。此时已经进入了深秋,眼看天气转凉,冬天就要来了。
准备了几个月的救灾一直没有行动,直到深秋,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大陆上传来的情报显示,粮价开始暴涨,已经到了八两银一旦稻谷的高价,并且还在上涨,一天一个价。
林三八亲自在江浙督阵搞情报,所以消息及时准确,并且两省主要地区的情报都有,让刘璎坐在台员就能对大陆了如指掌。
刘璎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只有严重缺粮才会导致粮价暴涨,是该出手了。
台员所有能用的船只全部出动,向江浙两省的码头运送粮食。那里的粮仓原本已经囤积了一些,都遵照命令开仓卖粮。
刘璎给出的价格是按照市价八成出售,并
且随时按市价浮动调整。比如市价八两,则批发价为六两四钱银,如果市场价下跌到七两银,则售价为伍两六钱。
这就是压低价格的举动,直到让粮价接近正常。
这个年代里,稻谷的正常价格在一两多,到了正常价格上的时候,批发价格低两成是让给零售商的利。比如批发价一两银,零售商卖一两二钱,可以得两钱的毛利。
刘家出售的救灾物资不光是粮食,还有布匹等日用杂货,一律按照八成价格出售。
刘家不是官府,不能通过各级官吏发放救济粮,只能用商业批发销售的方式向灾区投入粮食。
但是价格还不能过低,这不是为了牟利赚钱,是怕太低的粮价造成混乱,也杜绝奸商谋取暴利的机会,所以采用八折批发的办法,在平静有序的商业模式下向灾区输送粮食。
……
上海是沿海的重要码头,在明代已经有上海县了,它属于松江府。此时它只不过是个小县城,就是现代上海城隍庙那个位置。
由于有便利的水上交通,刘家在这里也设立了货栈批发粮食等救灾物资,商号叫“正兴”。
在上海县城的一个小茶馆里有两个商人模样的人在喝茶。
“王兄,你知道吗?正兴货栈在粜粮,说是很便宜的。”
粜粮就是批发粮食,对应的“籴粮”,是买入的意思。
(粜,读音‘跳’。籴,读音‘地’。)
“李老弟,我知道啊,是很便宜,才六两多,我昨天拉了五车,六十石。”
“这么便宜怎么不多籴些?现在粮价天天涨,多看几天就能赚大钱。”
“是啊,这行情谁都看得准,可我是小本经营,缺本钱啊?李老弟你的家底厚,看准了可以做一笔大买卖。”
粮商们看到了机会,开始琢磨屯粮赚钱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