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359章:杀富

第359章:杀富(2/2)

目录

刘基说的对,自古以来喊“杀富济贫”口号的多了去了,见哪个济贫啦?但是杀富都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向江浙富人动手的信号。为此,刘璎给他老丈人写了信,内容是劝他到福州躲避一时,还让他媳妇陈桂怡(现在身份是王后)也签上名字,紧急派专人送往南田。

信件送到陈家,引起他们一家人的议论,可是气氛平静,并没有恐慌。

陈家也是一个大家庭,老太爷老太太还在,十多。所以他们家的老太爷就说了:在福州

只有一处宅子,并不大,全家人去了怎么住?

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不相信,他们几代人居住于此,蒙古人在的时候也没有抄家的道理呀?现在的大明朝是汉人的天下,怎么反不如蒙古人了呢?再者说,在南田,殷实人家上千,也没见谁弃家逃难呀?现在还是和平世界,朗朗乾坤,官府还能不讲理吗?

就这样,陈世举给女儿女婿回了一封信,说家里一切都好,不必挂念云云。

收到回信刘璎只能干着急,别说他没时间去南田,就算去了也没用。在老丈人面前他说话或许有点分量,可是在陈家众人面前恐怕连亲戚都算不上,到现在为止,他王爷的身份陈家并不知晓。

没别的办法,只能再写信劝告,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

朝廷的行动真是雷厉风行啊,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正是农田里忙碌的季节,在江浙两省就开始大动干戈。

风云突变,来的太快,快的来不及反应,在南田已经是哀鸿遍野了。

毕竟是和平年代,不是乱哄哄的战乱时期,干杀富济贫的事起码表面上要有个理由啊?总要有个借口,否则不就成了打家劫舍的强盗了吗?

朝廷给的理由就是为抗灾救灾募捐,号召富人以国事为重,兴慈善之心,以救济饥民。这理由是不是很高大上啊?祭出道德的大旗,不捐银子就是不道德,朝廷抢钱反而站在道德的高处了,上哪儿说理去?

关键在于募捐是自愿还是强制,自愿捐款那叫募捐,强制捐款还是募捐吗?更要命的是数量,如果十两八两的银子对富裕人家还不算啥,甚至一百两,咬咬牙也认了。可是这一次一开口就是数百两白银,或粮食百石布数十匹,这数量对于中小地主商人来说就是倾家荡产了

一开头肯定会找大户,俗话说出头的橼子先烂嘛,被抄家的肯定是不服,不服就要立威,杀鸡给猴看。

干这种事情对官员来说积极性最高,各个主动向前,如果朝廷允许抄家,

抄家的资产哪有账目,就算有账目也是抄家者编写的,这其中隐没自肥的空间太大,这种百年不遇的大馅饼哪能不抢啊,过了这个村可是没这个店了。

因此办事的官员衙役像疯了一样,疯狂暴力。杀人的消息满天飞。有权力又有军队撑腰,谁敢反抗?士绅们都吓破了胆,不少人主动给官府敬献钱财。

刘家在南田镇里也是有名的乡绅,何况还有刘基这位特殊的人物呢?尽管商铺矿场作坊都关门了,依然是树大招风,这一次怎么能漏掉呢?但刘基辞官了爵位还在,官府似乎应该给点面子。

三月底,县衙门的人终于还是来了,一队衙役后面还有一顶轿子,那是县太爷亲自出马了。县官有固定的依仗,有敲锣的、有举牌子的一看就知道是县太爷来了。

因为刘家老宅里已经空了,门前杂草丛生,大门处很久没人打扫显得破旧凌乱。不过这外观破败的样子是故意所为,这里还住着几个家丁,大管家刘义也经常过来关照。

衙役上前敲门,过了好一会才有门房开门问:“谁呀?”

“叫你家主人出来,县太爷来了。”

“我家主人不在家。”

“什么?不在?去哪儿了?”

“小的实在是说不清,只知道去南边游历去了。”

“混账!有没有管事的?”

他们说话间,刘义从里面出来了,他说:“这位官爷别急,我是管家名叫刘义。请问官爷有什么事?”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