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收服吕宋(1/2)
洪武五年十月底,远征舰队出发去美洲探险,与他们同行的有刘珞使团的三艘船,加上远征舰队就形成了八艘舰船的一个大船队,起航向南洋进发。
他们沿着台员岛的西侧,沿途在台西停靠后继续向南。
到吕宋的航线已经远离大陆,按以往的经验远洋更凶险,想当年刘璎被绑架去南洋的那一次不就遇到了海盗吗?在这样的航线上,商船都是结伴而行,还不是为了安全?
这年代其实所有的船都可以是海盗,在大海上航行随时要提防海盗,可是遇到弱小的就会动打劫的念头。亦商亦盗,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但是这几年来由于刘家船队维持海上秩序,严惩海盗行为,在大陆近海的海域已经好多了,很少发生海盗事件。
这一次七艘船也算不小的船队,更重要的是船队中几乎都是机器动力船,船上有大烟囱冒着烟,两侧水花飞溅。这种形象在这个时代是罕见的,一般人都会心生畏惧,因此应该是比较安全的。此外他们船速快,这也是安全的保证。
船队航行中也遇到两伙船,都是远远的通过,没有发生意外。
从台员岛的北部算起,到吕宋岛的距离不到一千公里。刘家的船速比较快,最慢的是那两艘商船,它没有机器动力,所以船队的速度就是那艘商船的速度。用了两天的时间到达了吕宋岛的马尼拉港口。
马尼拉是天然良港,有个很大的海湾,可以停泊很多船只。
船队到达的时候是上午。一个大船队的到来,特别还是冒着烟的奇怪的大船,就立刻就惊动了马尼拉城,很多人都到码头处观看,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人群中几个士绅模样的人站在一起,其中一个人
说:“李二爷您看,那船上挂的旗子我认识,在大陆沿海很多船都悬挂这面旗子,他们说叫日月旗。所以这些船应该是大陆来的。”
这吕宋岛上的首户姓李,被称作“李二爷”的是李家老二,他叫李卓毅,李家老太爷叫李茂荣,他有四个儿子。
李卓毅回头问:“民团来了多少人?派人再去催。”
在马尼拉城里有民团,李卓毅就是民团的首领。
港口里船来船往的很频繁,大小船队都有,但是今天来的船样子很特别,他们难免有些紧张。事发突然,他们正在紧急召集民团。民团是马尼拉城里唯一的武装,有守护城池的责任。
其实在海湾的四周,地形险要之地还是有大炮的,现在敌情不明也不能贸然开炮。除了大炮也有观察哨,李家人就是得到了消息才跑过来观看的。
任何一处码头都不能多艘船同时靠岸,一般都是一个码头只能靠一艘船,其他的船在锚地等待。
船队第一个靠上码头的是使者船队的商船,当船只靠稳后,人们看到下船的都是军人,是服装整齐的一队一队的士兵,他们登岸后在码头上列队,同时放出岗哨,阻挡太靠近的人群。这让围观的人们很惊奇,一是这里从来就没有官军,二是这支军队的服装很特别。围观的人们有些紧张,但是也没跑,都远远的站着观看。在人群的身后不远处就是马尼拉城的城门,城楼上已经有几十个拿着刀枪的民团壮丁在集合了。
李卓毅对着刚才说话的那个人说:“阮先生你过去问问,人们是什么人?意欲为何?”
说罢,李卓毅转身去招呼民团队伍了,城里的民团也有一百多人,但是仓促之间不能全部召集过来。
此时的李卓毅有些紧张。他们怕海盗,可眼前这些服装统一整齐,队伍严整,一看就是军人,不会是杀人不讲理的强盗土匪。
他们身后就是城墙城门,紧要的时候,民团壮丁关上城门,守卫城墙,就能抵挡海盗。
在陆战队士兵下船的时候,一艘冲锋舟靠岸,是刘珞和展七雄乘坐小船摆渡上岸了。每一艘大船上都带有一两艘冲锋舟,可以摆渡人员。
刘珞上岸后就看到有个士绅模样的人凑到队伍跟前说话,就是李卓毅打发过来的那个人。刘珞一眼就认出来了:此人不就是那个去南京朝贡的那个使者吗?
见到熟人挺高兴,刘珞高声打招呼:“是阮先生吗?”
那人看过来,有点发愣。
刘珞:“不认识啦?我是台员的刘珞呀。”
那人快步上前:“认识,认识。这才几天嘛,怎么会不认识呢?”
此人名叫阮文成,与刘珞在南京的驿馆里有一面之交,毕竟见过面,还是认识的。但那时受环境限制,连多说话都不行。
人是熟人,可此时不是叙旧的时候,阮文成急急忙忙地问:“这都是你带来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不是长篇大论的时候,刘珞简洁地说:“我带来的人当然都是台员王国的人了,我是奉王命而来,如吕宋愿意归附台员王,则在此设置县治官府以管辖地方。不过你们也不要怕,我台员王不会强迫任何人,如若不愿意则我们平等相待,另行商议如何?”
此时刘珞已经拿出谕旨,持在手上,这是台员王颁发的王命。
皇帝颁发命令文书叫圣旨,王爷的命令就叫谕旨。
刘珞话说的客气,但是哪那么容易放弃的,既然来了总要设法实现目标,
当然尽量不要动武。
此时陆战队已经集合完成,整装待发。中队长跑过来报告:“刘大人,陆战一营三中队集合完毕,请指令!”
“稍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