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353章:珍稀贡品

第353章:珍稀贡品(2/2)

目录

终于轮到刘珞了,此时的他倒是镇静下来,他按照才学习的礼仪,弓着身子,稳步上殿,

身后跟着通事,还有两个番人抬着大木箱。

来到大殿上,两侧是文武官员,正中高高的台子上坐着皇上。刘珞是低着头的,不敢抬头看,这也是规矩。

刘珞带头,使团四人都跪下三叩首,口呼万岁。这些礼节在驿馆就演练过。海外蛮夷不懂礼节,驿馆的官员要一个一个地教导。

起身后,依然是躬身站立,不能抬头。刘珞拿起表文,叽哩哇啦的说了几句。通事接过表文用汉语高声朗诵,反正都是颂扬大明和皇帝的话。

然后展开另一份呈文,那是礼品清单,也是由通事宣读。同时跟班的打开木箱,一样一样地展示贡品。香料特产等大宗货物当然不能搬来,都是小包的样品。有几样精致的贡品,都用精致的木盒子装着,都是玻璃制品,一样一样地打开展示。

此时的玻璃绝对是珍稀物件,吸引了满朝官员的目光,皇上也不断示意太监呈上御案,近处观看。

有玻璃杯,一个木盒里装四只,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外表有花纹。摆在御案上,皇上也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看。

古代是有琉璃的,比如一些观赏陶瓷摆件表面涂的就是琉璃,还有宫殿屋顶的瓦,都是琉璃制品。琉璃和玻璃差不多,生产原理也类似,但是琉璃都有颜色,透明度非常差,也可以说它不透明。

实际上玻璃制品要到清代以后才出现,拿到此时当然就是绝世珍宝了。

这次朝贡的玻璃杯一共有十套,今天面圣只带来一套。

皇上看过了,又拿给大臣们传看。

后面又呈上老花镜,它倒是不同于玻璃杯,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卖的了,虽说极难买到,可毕竟是有,达官贵人们是最有优先权的,不少人都拥有或见过。

老花镜也呈给皇帝看了,朱元璋只是看一眼,似乎兴趣不大,很可能他已经得到了老花镜。

这次的贡品中,屈光度不同的老

花镜一共50个。

接下来的望远镜就不同了,这东西刘家已经出产几年了,但是严格控制,应该是没有外传的,即便有消息泄露,外人有知道“千里眼”的,可实物都没见过。

这是个稀罕物件,朱元璋拿起来端详,刘珞示意通事解说使用方法,其实包装盒子里有说明书的。

皇上的座位很高,可以一直看到大殿外面的广场和午门。于是他就端着望远镜朝远处看,调整着旋钮,慢慢的面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大殿里的大臣们有些骚动,他们轮流观赏这些贡品,今天他们确实开了眼界,见到了稀罕物。

望远镜的数量是九个,估计一般臣子极少能得到。

最后一个亮点是最新的产品:玻璃镜子,数量九个。

镜子尺寸约一尺,相当于此时比较大的铜镜尺寸。镜框、镜架都是上好的木材,雕刻了精细的装饰花纹。

玻璃镜子反光清晰,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比铜镜强的太多。

有了玻璃,制造镜子应该很容易了,但是工匠们也费了一番周折。尽管有刘璎的指点也是多次试验才成功。

玻璃镜的制作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普通的常识,知道的人很多。

具体的方法是:是用薄薄的锡箔贴在玻璃上,然后倒上少许水银。于是锡箔被水银容解,成了黏稠的银白色液体。这液体是锡和汞的混合物,它紧紧的粘在了玻璃上。等待干燥硬化后,外面再涂上一层树脂保护膜就成了镜子。

刘璎毕竟不是万事通,他只知道这个办法,细节当然不会知道,于是就只能由工匠们实验着去做。方向是对的,反复实验总会成功。

顺便科普一句,这个办法是最古老原始的,现代里已经有更好的办法,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对此我们就不细说了。

玻璃镜子呈上去后,引起皇上的兴趣,也造成朝堂上的轰动。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