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婚礼(1/2)
刘璎的婚期日益临近,他是长房长子,是刘家未来的当家人,更不要说刘璎眼下的地位了,因此,这场婚礼在刘家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看到家里的人为自己的婚事忙作一团,刘璎却是进入了幻觉状态,他感觉缺少真实感。谁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呢?想到前世今生他暗自叹息失神发呆。
按此时的规矩操办婚礼是“前三后二”,就是从结亲前三天开始,直到结亲后的第二天,要闹腾五天。当然了,规矩也罢,讲究也罢,都要看自家的能力,大户人家可以这样讲究,穷苦人家就做不到了,只能因陋就简。
正日子是十一月十五,从十一月十二就开始了议程,贺喜的客人也开始登门了。
在福州,刘家的亲朋好友不多,这么多来客说起来都是自家人。刘家的家奴不说了,在北竿岛和台员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要出面,自己来不了也要委托下属或熟人。光是福州、马祖列岛上的工厂作坊买卖商铺上的人恐怕就有上百人,还有不少与刘家有买卖来往的商人。
为招呼客人,家里所有的人,包括管事奴仆全都忙做一团。有招呼女客的,也有招呼男宾的。
喜棚就有两处,在二进院子侧面的花园子里算一处,规模稍小,那是为有身份的女宾预备的,大户人家的女眷不宜在外面露脸。在前院的是个大喜棚,大棚里的临时厨灶也点火了,开始做饭炒菜,收份子钱的账房也铺开账册忙碌着。这一切早就准备停当,忙乱而有序。
今天算是正式开席,这开席第一天都是本家近亲的客人。今天除了吃酒还有正经事,就是催妆和迎妆。男方催促女方送嫁妆叫做
“催妆”,表示男方的主动和女方的矜持。女方的嫁妆抬进门叫“迎妆”。实际上这些议程就是公式化的形式,主要还是为了热闹好看,也表示身份地位。
在席子搭的喜棚里,吃过了饭的人们选出十几个人去陈家催妆。都是健壮的年轻人,穿着簇新的衣服,敲着锣鼓,奔陈家的临时府邸走去,好不热闹。他们是催妆人,可是从陈家回来的时候会合了陈家“送妆”的队伍,一起回来。
刘璎的母亲陈氏指挥着丫鬟婆子们再次仔细查看新房,打扫干净,就等着妆奁一到,即刻可以摆放。
刘家的住宅说是在福州,却不是在福州城里,是位于闽江的出海口处,距离福州城还有五六十里呐。刘陈两家距离不远,今天办事,在两家之间往来报信的人不断,所以陈家送嫁妆的队伍一出发这边就知道了,人们都忙碌起来准备迎妆,鼓乐手也敲打起来,热闹非凡。
陈家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走来,长长的队伍把街道都堵了。本来两家距离不远,一刻钟的功夫就可以到达,但是为了热闹,他们绕着圈子走,绕来绕去的时间就拖长了。
前面是二十几抬的家具开道,都是上等木材的桌椅床柜,一应俱全。这些家具抬进来都按照早先量好的地方一一安放。后面是十几抬的衾被枕褥、幔帐挂帘、四季衣裳和各种布料,也要挑出一些摊铺悬挂起来。
大件之后便是琐碎之物了,八抬的大红什盒里盛了头面首饰、胭脂水粉等物,也有字画古玩。这些物品也要选几样摆放起来,实在没地方摆的都暂时存到仓房,待日后再慢慢的收拾。
还有两抬上放的是扎了
红绸子的土坯,它们象征着陪嫁的土地,那表示的是陈家刚买进来的五顷良田。
冗长的礼单让唱报清单的礼宾人喊得喉咙都沙哑了,他旁边放个大海碗,那里边是润喉的茶水。
接收和安置这些嫁妆用了一个多时辰,虽说还没到晚饭的时候,可喜酒总要吃的,于是请送妆的众人入席吃酒,草席棚子里再次热闹起来。
刘家还准备了红喜包做送妆的赏钱,所谓的红包是用红麻绳串一串铜钱,人多,铜钱红包是用一个糊了红纸的箱子抬来的。陈家人拿了红包还吃酒,一个个的喜笑颜开。
……
到了十一月十五,这是成亲的正日子,刘璎早上起床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几天酒喝的太多,每天都有不少的应酬,大喜的日子他这个新郎官是躲不掉应酬的,再怎么节制也少喝不了,他不是嗜酒之人,好像这辈子的酒都在这几天喝掉了。好在此时都是米酒,度数不高,如果是现代里的白酒真不知道要醉多少回。
看看窗外已经是日上三竿,菊花已经在外边候着了,听到屋里有动静,便挑了帘子进来侍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