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送上门了(2/2)
……
一个月后,洪武三年三月底,城堡如期建成,刘诠带着各部门的头头各处查看,也是对工程的检查。
城堡的位置在一处高地上,距离码头300米远。借助地形地势,绝大部分城墙是一丈高(三米),主体是石头砌筑,很坚固。配合火炮等火器,防御能力很强。
为适应地形,城堡不是方形的,像个椭圆形,方圆大约200米,形象地说,内部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常驻两百人很宽绰。城墙修完了可施工还在继续,城内还需要建设很多房屋。
刘诠对张一八说:“常驻守卫的只有你这一个中队,城防要安排好,平时还要多演练,攻防演练至少每月一次,不可懈怠了。还要经常派出巡逻队,巡视全岛。”
“是,小的我一定认真做,绝不敢疏忽。”
第二个大工程是码头,原来的小码头还保留着,在旁边不远处建设了新的码头,适合大型舰船停靠。这处码头可以容纳一个舰队,初期的打算是威远号战列舰常驻这里,以执行给郑家封门的任务。
眼下对付郑家是主要的军事任务,所以展七雄要常驻金门岛。在视察码头时刘诠对展七雄说:“这里的城堡是军用的,不允许外人进入。同样,这码头也是军用码头,并不对外面的商船开放。你看眼前的海湾里就有不少的
水雷。可是外面什么标志都没有,自己的船当然不会碰水雷,可是总难免会有外来的船只,如果误伤就不好了。你马上做浮标警示牌,放到外侧,免得意外麻烦。”
展七雄说:“三爷,那不是告诉敌人这里有水雷了吗?”
“打仗的时候你不会把浮标撤回来吗?再者说,他们懂得水雷吗?不管怎么说,咱们不能伤及无辜。”
“还是三爷仁慈,在下照三爷说的办!”
码头不远处的山坡上建了一座炮台,有大口径火炮三门,射程足以覆盖整个海湾。
为解决水源在小溪的上游建一处拦河坝,再修建一条引水渠,把水引入城堡里的蓄水池,使得城堡有充足的淡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码头上还修建了一个水塔,也不是很高,有一丈多高,在此时可是个新鲜建筑,一般人都不认识。
水塔的结构非常简单,造价也不高。是一条架空的水槽从高处把水引过来,流进水塔顶部的蓄水罐里。水罐的底部有水管斜向伸出到停靠船只的上方,这就能给轮船上水了。如果没有水塔就要人力担水上船,蒸汽机需要的水量大,靠人力是很吃力的。
现有的两艘轮船都在金门岛,这水塔就是为它们建的。
这水塔不是首创,在台员和北竿岛都已经建水塔了,最早建造的是给火车头上水的水塔。实际上这就是自来水的雏形,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现在还没有给民居安装供水系统。
距离城堡十几里外有几个小村庄,已经统计了,只有六十多户人家,几百人。是岛上唯一人口密集处,刘家在那里建了一个商铺,经营布匹工具瓷器粮食等杂七杂八的货物,就是个杂货铺。开这个铺子不为赚钱,为的
是管理控制这几个村庄,实际上是个半官府的性质。
但刘家不是官府,也就不能收税,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保护费,名义上是组建民团的费用,实际上收的银钱不足,刘家还要补贴来维持民团。因为户数太少,所谓的民团只有十几个壮丁,可也能起到维护地方的作用。村民们对于有人来出面管理还是赞成的,这有利于民间的和睦。此时的民团就相当于民事警察了。
大规模的工程已经完工,那一百多俘虏救没必要留在这里了,但是也没有释放,留下两个有用的,其余都乘船去了台员。
这倒不是对俘虏不放心,或者有什么偏见,最主要考虑的还是老问题:增加移民。
让这些人到台员亲身体会做移民的生活,给他们分配土地,盖房屋,开荒种地,同时也接触到台员本地的老移民。有了亲身感受之后再送他们回家乡,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带着家眷来台员。
这是诱导移民的办法,刘璎不愿意搞强迫移民,现代人总是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有不愿意回来的也没关系,他们还能起到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有海外移民这一条出路。
金门岛上的防务基本就绪,刘诠正在考虑那天出动去泉州,这一天下午观察哨报告说有两艘船向刘家码头方向驶来。
这地方是近海,渔船商船经常出现,一般情况也不会报告到刘诠这里,既然有报告,那就是情况特殊,有嫌疑。
想想也是,刘家占领这一处码头已经一个多月了。对于郑家来说,长时间没有金门的消息,总会有反应的。所以今天有郑家的船来也是情理中的事。
若是果真如此,那就是他们自己送上门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