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三眼铳(1/2)
如刘基那样的聪明人也不了解大圆,他听了刘璎给他讲述了大圆的基本情况,并且说已经修城池置官吏。虽然刘璎说的简洁,可他已经听明白了,这不就是独立王国吗?
刘基的脸色严肃起来,显然他感觉到了严重性。
道理是明摆着的,他孙子刘璎如果在大圆立足,那不就是另一个琉球王国吗?琉球作为大陆朝廷的藩属国,依存于朝廷,但毕竟自成一统。比如高丽、日本等周边小国。
可问题是刘璎是刘基的亲孙子,这种关系之下,刘基还能平安立于朝堂吗?此时的朝廷把海外华人看做是背叛朝廷之人,皇帝可能会命令刘璎回归,或者刘基被当做反贼处置,这都是有可能的。
刘基的心里已经明白了,要么他孙儿回到大陆做一个安分的臣民,要么他自己远离朝廷,没有别的选择了。
他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都说‘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难道这话错了?”
是啊,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莫不如此,包括刘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学了一身的本领,不都是要贡献给皇帝要为朝廷出力吗?当然也会为自己谋得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可是自己的孙子却选择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在皇帝看来就是不忠不孝。
刘璎接过这个话题说道:“天下的士子都盼着遇到明君,所以才念念不忘‘贷与帝王家’,可是明君也好,昏君也罢,皇帝的好坏是臣子可以左右的吗?哪一个昏君手下没有贤臣呢?可是,可曾有哪个昏君被贤臣感化而变为明君呢?为何朝代更替连连不断?还不是昏君太多自毁江山。祖父,孙儿可是不想被帝王来决定命运,管他是明君还是昏君。如果遇到昏君就够倒霉的了,可要是遇到暴君呢?他手下的臣子无论忠臣还是奸臣,都躲不过他的屠刀!特别是开国的皇帝,大多信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当今的主公是什么人谁又能知道呢?”
说到了朱元璋,刘基显然有些不自然。这可以理解,在他接触的圈子里都是朱元璋的部下,
也都是死忠的臣子,谁敢说朱元璋的坏话呀?恐怕抱怨的话都不敢。
刘基说:“难道孙儿你能预知?现在看着主公可是少有的明君呀。”
“孙儿我哪能预知未来呢?那不是成了神仙了吗?我只是从历朝的故事上看,不过孙儿认为祖父要小心提防才好。俗话说:同患难易,共富贵难,造反起家之人随时都会想到别人会不会同样造他的反呢?”
刘基是聪明人,这些道理不说他也懂,可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要是真的懂了也不会眼看着朱元璋一个一个地杀功臣而不能设法自保,导致最后同样被害的命运。
不过今天有刘璎的提醒,戳破了这层窗户纸,相信他会特别的在意加小心了。
刘基问:“孙儿你去了大圆的事情可曾张扬开来?我在江宁倒是没有听说过,今天才知道的。”
“祖父,我和家里人都是加着十二分的小心,外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到了大员的士兵和工匠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大圆,因为我们给大员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台员,所以他们都知道自己到了台员岛,能知道台员就是大圆的并不多。”
“好,这就好。如此说来你们到了大圆的消息眼下还不会为人所知。”
刘基长出了一口气,起码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身安全了。
“祖父,您老人家已经功成名就了,孙儿希望您能急流勇退,离开是非场,如果能够和我一起到海外,相信您老还能有大成就。”
闻听此言,刘基诧异,他虽然有了隐退之心,可是此时的朝廷是把流亡海外看做叛逆的,所以这个弯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转过来的。
因此他说道:“眼下说这个还为时过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
刘璎费尽了心机终于让祖父刘基有了隐退的打算,可是刘璎隐约感觉他祖父的这个想法并不坚定,日后难免会有变故。但是按照原历史的走向,朱元璋登基后很快就会对功臣下手,当然第一个倒霉蛋不是刘基,到那时,刘璎今天所说的话还会再一次地起作用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刘基应该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否则他就妄称智者了。
原本的历史上刘基是被毒死的,下毒者是医生,趁你病要你的命!这个悲剧会不会重演呢?这就完全取决于刘基自己了。刘璎的话已经说到了,并且还会再施加影响,可是能不能成事就看天意了。
该说的都说到了,刘璎不再言语,就等着祖父吩咐些什么就该告辞了。
可是刘基意犹未尽,没有结束的意思,他又想起来那天家宴上的话题,于是他说道:“那天家宴上咱们说到了北伐之事,说到主公兵贵神速,快速北伐定会大胜。可是现在想起来能不能持久也有疑问。北方蒙古人的地域辽阔,游动腾挪的空间很大,突然的攻其不备可以取得很好的战果,但是也很难彻底消灭蒙元。蒙古骑兵还是有战斗力的,迁延时日他们总会得到恢复。即便在中原的蒙元军队腐败了,可是蒙古大草原上还有数不尽的蒙古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因此恢复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并不难。所以我还是担心对蒙古人的战争会很艰难。”
刘基这样说似乎信心不足,可另一方面足以证明他是有智慧之人,他已经预见到对蒙古人作战的艰难。刘璎是知道的,这是一场没玩没了的战争,竟然持续了两百多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