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宏图(2/2)
既然印度盛产粮食,那么为何刘璎的商船队多次去高丽贸易,而不去印度呢?
第一是路途遥远,从太平洋经过南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在地图上画直线也有一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远洋航海一定需要大型船只,并且是大船队。同时还要考虑到此时的海盗横行,还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然还需要雄厚的财力。如此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够远航印度洋。
刘璎现在不具备这些条件他就不能冒这个险。最好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他们去的就是印度洋,看看郑和庞大的舰队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
刘基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这个孙子刮目相看了,看来以前的传闻
并非虚言,于是也认真起来,更注意听孙儿的话,从中琢磨孙儿所想。
刘基又问:“从高丽来的粮食都卖到了福建和浙江吗?别的地方有没有?”
刘璎回答说:“是的,绝大部分在福建出售的,在浙江也出售一部分,咱家在江苏的商铺很少,因此出的粮食也少。还有山东的城阳县有咱家一间铺子,但是因为那里还是蒙古人的地盘,我们一直控制很少的数量,今年一年里才出售了两千多石。总之,各地出售粮食的都是咱家的商铺,至于粮商们贩运到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刘基说道:“哦,如此甚好,还是尽量少在蒙古人的地盘上做生意,那可是朱家的敌手啊。”
是啊,在山东卖粮食搞不好就是资敌,平白无故的可要避免这个罪名。
“祖父教训的是,孙儿一定注意。比如我们的邮号也开到了城阳,就是因为这个顾虑,山东的邮号并没有扩大,只覆盖了四五个临近的县城。”
刘基:“办邮号这个主意真不错,现在江宁城里也已经有邮号了,要不是有邮号我与你们通信也不会这么方便。但是官府的公文还不能用邮号,将来的朝廷还是要办驿站的。”
看来刘基正在为将来的大明朝谋划基本的制度,历史上大明律法就出自刘基之手,所以他对驿站之类的很熟悉。
他们祖孙二人说着说着就有些跑题,刘基又把话拉来回来,他说道:“做海外粮食的生意也不是非要去海岛不可呀?你依靠福州这种大陆上的港口不是更好吗?即便是在江宁,船只出海也很方便啊?”
此时明朝还没建立,当然也还没有朝廷的禁海政策,所以刘基再聪明也不会知道明朝的皇帝会禁海。当然刘璎是知道的,但是他也不能这么说,那不是未卜先知了吗?
刘璎说道:“朝廷官府
是无所不能的,只要它想管,什么事都可以管,所以完全有可能禁止海外经商,只要一个禁令下来,谁敢违反呢?如果我们把商贸基地放在福州或者江宁,如果朝廷禁海了怎么办?”
刘基说:“可是假如朝廷下禁令,禁止海外商贸,那么孙儿你在海岛上有粮食不是同样不能输入到大陆上吗?”
刘璎:“祖父所说的完全有可能,并且孙儿我预计将来的朝廷必定会这么干,单单眼红利润他们也会干。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假如我在福州,那就毫无办法了,只能听命,停止海外贸易,即便我做个听话的臣民也难免获罪。祖父您是知道的,自古就有怀璧之罪。可是我在海外则另当别论了,我要想输入粮食,办法就非常多。比如海岸线很长,港口很多,朝廷禁止福州通商我可以去广东,或者北边的山东河北。朝廷把大码头都禁止了,我们还可以找偏僻的小码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走私的办法,在海上与渔船交易,也可以向沿海的官员行贿,买通一批官员。如此等等的办法会很多。我们的海岸有上万里长,朝廷能面面俱到处处防守吗?总会有薄弱的地方让粮食进来。特别是遇到灾荒年,饥民都眼巴巴地盼着粮食,我就不信朝廷敢与民为敌。”
其实还有更极端的刘璎没有说,就是在和平的办法都失效的情况下,刘璎也会被迫动武,要说打下朱家的江山他做不到,可是找个薄弱地点,攻破一点,把粮食送进来还是能做到的。
上面提到“怀璧之罪”的成语,解释一下:
“怀璧”就是身上藏着珍宝,“怀璧之罪”就是藏着宝物的罪过。实际意思是说,一个人富有,有很多财产,就会被有权有势的人盯上,就会设法定他的罪,继而夺取他的财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