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小炮(2/2)
“不是有环岛马车道吗,有车道的地方就开城门。”
按环岛大道来说就要开左右两个城门。
……
随着刘诠的到来,北竿岛上的人们紧张起来,不光是护卫队,岛上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各个工厂没有停工,但是也要抽调人手参加到防卫的活动中去。
岛上的男丁都要参加民团的军事训练,是五天一次的训练。对于民团不能要求过高,训练的内容简单,就是两项:一是严明军纪,服从命令,识别旗帜等命令信号。第二是基本的技能,火铳要能打响,学习盾牌刀枪的基本动作。
护卫队是正规的军队,他们的训练更紧张,还要抽调人手去指挥训练民团。
各处炮台也是天天训练,不时的还有实弹射击。炮台上也增加了火炮配置。
护卫队的炮兵已经扩编到三个中队,每个中队有一门新红衣大炮和两门神机炮,还有一个辎重小队。这样一来步兵就拥有了三门新红衣大炮和六门神机炮可以快速地在战场上机动。马匹不足用独轮车补充,总之要保障机动性,这是岛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北竿岛上搞得这么紧张有必要吗?应
对战争就是这样的,不能说敌人没来就白忙活了,国家的军队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战争的发生是突然的,只有常备不懈才能应对自如。
张士诚的余部流窜于海上,这是事实,谁能保证他们不到北竿岛来呢?
为此,刘璎也给他父亲去了信,请他父亲调动情报网,注意收集沿海海盗骚扰的消息,及时向北竿岛通报。
……
这一日刘诠去查看民团的训练,今天带着民团训练的叫贾三,是护卫队里的一个什长,民团的大小头目都是护卫队的士兵。见三爷来了,贾三赶紧过来伺候。
这是一块开阔地,一队民团正在训练,民团的服装还算整齐,每人一件鸳鸯战袄。
他们列着队喊着号子来回跑动,这场景很热闹。仔细看这些壮丁的年龄参差不齐,小的有十几岁的,还是大孩子,老的有留着长胡子的,看样子有四十多岁。古代人寿命低,四十多岁已经是老者了,这就是全民皆兵。没办法,岛上人口太少,不管老少都征召才不过千把人。
刘诠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缺少武器。
壮丁们手里拿的大多是木棒,大刀长枪盾牌都不多,有很少几支短铳,拿短铳的都是护卫队的兵。
刘诠问道:“怎么都是木棒呢?短铳不够红缨枪也没有吗?”
贾三:“回三爷的话,咱们护卫队的武器以短铳为主,刀枪不多。一下子增加这么多的民团就不够用了,只好用木棒将就。”
其实现在大陆的战场上,那些军阀的军队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打冲锋的时候不少士兵手里就是木棒,所以民团使用木棒也是很正常。
刘诠再也没说什么就离开的训练场,他忧心忡忡的少了观看的兴致。
刘家自己有矿场有工厂,造一些简单的兵器很容易,可是为什么还缺少武器呢?这个原因刘诠是知道的,简单一句话就是武器不是可以随便制造的。此时的大刀长矛就相当于现代的步
枪,虽说一般的平民百姓手里也有武器,可是开工厂的大批的造武器能行吗?
即便乱世里也要自律,早在包家寨的时候刘家卖过做箭杆的材料,可是没卖过铁箭头啊。刘家的铁产品有菜刀,可是没有生产过大刀长矛。来到北竿岛后,远离了官府的视线,倒是可以生产一些自用的武器,但是也不敢大规模的生产,更是不敢作为商品出售。这就是缺少武器的原因。
现在只要给工厂一个命令,缺少的武器很快就能生产出来。不管怎么说,生产武器打破了刘璎的禁令。现在对台湾的通信很方便,所以刘诠及时地向刘璎做了通报。
刘璎的回信也很快,刘璎说:“冷兵器可以生产一些,够用即可。咱们的兵少,就需要武器的优势,因此主要配置火器。可是短铳的生产效率低,数量上难于满足,因此我的意见是让工厂生产一批类似于虎蹲炮的小炮,按咱们工厂的能力,可以很快生产一批以应急。”
为什么自己制造火铳产量很少呢?第一是够用就行,不愿意多生产。第二,打造火铳还是用老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工厂的加工能力。这是怕太先进的火铳流落到民间,造成影响。用一个铁匠炉打造短铳,最高效率是每天打造一支,产量很低,只是勉强够用。
刘璎信中还说:“告诉韩宝贵、郎狗窝他们,虎蹲炮的缺点是不方便调整射击仰角,可是我们需要把小炮放在城墙上防御,这就需要向下方瞄准,打击城墙活调整角度,可以向下开炮。如果有难度可以缩小炮筒子的口径。”
展七雄的第一次海战不就有这样的战例吗?面对船舷下方的敌人,虎蹲炮的炮口下不去,没法开炮,只好用短铳射击。
刘诠看刘璎的回信似懂非懂的,可是他也相信工厂里的工匠们能有办法。
可是这样造出来的小炮还是虎蹲炮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