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张士诚亡(2/2)
可是功名上还要有所限制,最高功名到举人为止,因为进士状元是皇上亲批的,刘璎可不敢藐视皇权,这种忌讳还是躲着点好。不过管他“举人”还是“进士”,只是个名称罢了,实用即可。
古代的教育的管理机构,国家朝廷一级设有国子监和翰林院,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到省府县一级就是学政。所以这里的衙门只设置学政,这是中规中矩的。刘璎对台员的定位就是一
个自治地区,当然不能有皇帝朝廷所拥有的国子监、翰林院,只能仿照省府县的级别。
刘璎没有说强制划一用学校制度,而是允许继续保留私塾的形式,同时在课程里增加算数和理化知识。他就是在老的教育体系里添加一些现代的因素,能这样已经是进步了。
……
到了至正27年10月,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北竿岛的船厂传来好消息,他们的第二批建造的两艘军舰下水交付使用了,按照规定,这两艘军舰被命名为黄龙号、绿龙号。这样一来,护卫队的舰队就拥有五艘军舰了。
五艘军舰已经是一支强大的舰队了,再加上先进的武器就是无敌舰队。可是,如果从数量上说,福建的航海大户都是数十艘舰船,也有上百的,相比之下,刘家所有的出海大船,合起来也不到十艘,还是太少了。
可是一般的船队都没有战舰和商船的区别,都是一样的船,都有大炮,船上都配有作战的水兵。区别仅仅是大炮的多少。
总的来说,刘家这五艘战舰的战斗力,足可以称霸一方了。
北竿岛的船厂并没有停止生产,新的兵舰还将陆续下水,刘家的海军会越来越强。
随着各个工厂向台员搬迁,船厂也是一样。但是,不管旱船坞还是水船坞,其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都不容易,直白地说,都是耗费大量白银的。因此,对于船厂不宜采用报废的方式,而是老厂继续保留,同时抽调技术力量在台员建新厂。
……
就在新军舰编入护卫舰队的时候从大陆传来消息,说苏州陷落,张士诚败亡。
对于这个消息刘璎并不感到吃惊,因为这个历史走向他是知道的,只是时间和战争细节不太清楚。
张士诚败亡是九月的事,现在是十月了,消息晚了一个月,可是在古代这已经是非常快的消息了,也是得益于刘家的情报网。
朱张两家最后一战是苏州城的攻防战,开始的时间是至正二十七年的一月。
朱元璋动员了他所有的兵力,把苏州城围的水
泄不通。另一方张士诚并没有想跑,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据点,跑出去会死得更快。双方都没有退路了,就是决死一战,要决出一个成王败寇。
苏州城高大坚固,并且守军已经准备多时,张士诚擅长于守城。同时,无论是兵力武器和器械都很充足,城内囤积的粮食几年也吃不完,真是兵精粮足。假如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失败,这天下是谁的还真的不好说。
攻城的一方,朱元璋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兵力,水军、步军协同作战,拉过来的重武器大炮就不下几十门,日夜不停的进攻。
为了对付坚城,朱家军在城边建起来高高的木塔。木塔上有多层,小口径的炮也上了木塔,朱家军从木塔上不停往城头射箭,还时不时的开炮。
这种木塔对守军威胁很大,在承受爬城墙的敌军进攻的同时还要防备木塔上的空中袭击,作战艰难苦不堪言。木塔上日夜都有人坚持作战,让城里守军不得安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率领他的军队以惊人的毅力竟然坚持了半年多,直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江苏城才被朱家军攻破。
城破了不就败了吗?不,张士诚太顽强,不认输,城破了他下令打巷战,顽抗到底。即使朱元璋招降,说投降不杀也没用。然而胜负已定,他的反抗只是垂死挣扎,最终还是做了俘虏。
朱元璋本来是不想杀他的,因为朱元璋也是要脸面的人,如果对手当面降服,能让他满足骄傲的心里。别看朱元璋可以杀自己的功臣,可是对能够臣服于自己的敌人还是有仁慈心的。
可张士诚同样也是枭雄,士可杀不可辱,就是不认输。他说你朱元璋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上天照顾你而已。
意思就是说,你并不比我强,只是撞了狗屎运!没什么了不起!
朱元璋的虚荣心没得到满足,只好杀了张士诚。
到此,除了已经逃往北方的元朝廷,国内已经没有了对手,朱元璋可以坐上龙椅称帝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