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241章:自成体系

第241章:自成体系(2/2)

目录

刘璎说道:“既如此咱们就慢慢地物色,我想至少要有个候选的才好,否则不够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官吏,县太爷也不能是光杆司令不是?手下还有不少的官员。”

现代里的台湾的县市级行政区划有二十多个,这也包括几个群岛上的县,比如马祖列岛(包括北竿岛)就是连江县。

古代的官府最低到县一级(现代里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县以下没有行政单位也没有官员和吏员(公务员),与现代比较是非常简化的。当然这样的官府管的事情也少,它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地方,审理民间诉讼,贯彻上级的行政命令,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是收税,否则官府朝廷吃什么?

刘诠说:“既然在台员设县衙门,委任官吏,那么台员岛算什么呢?大侄子你也要有个名分啊?”

他没直说,如果是王国,那么刘璎就是国王,叫皇上也行。古代里无论大小,只要是自成一统的都叫某某国,首领就是国王,或者“可汗”等等,称皇帝的也不少。

总之,在台员就要自成体系了。

对刘璎来说这也是个难题,第一他不想当什么国王、皇帝,他没这个欲望,现在也没有强大的实力。同时他也知道,如果称王就容易招来战争。比如即将登场的大明朝,朱元璋能允许身边存在另一个汉人的政权吗?

虽说琉球也是个王国,还有高丽王国,可他们都不是汉人,国民的主体也不是汉人,这与台员的情况大不相同。

因此刘璎说道:“三叔您说的是这么个道理,很合理,不过我想还是先糊涂着吧。千万不要自称什么国,就叫台员,也不要称呼国王。我也想过了,实在需要一个头衔的时候就叫‘执政官’吧,就是执掌统治的意思,以避免称王。朱元璋自己不是也说过‘缓称王’吗?他朱元璋都知道其利害,我们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刘璎来到了海外,可是家人还在大陆上呢,更何况老爷子刘基还在朱元璋的身边,所以刘璎更是要低调。因此有一点他们要特别的小心,那就是不要让朱元璋知道刘基的孙子在大圆岛上。现在只要刘家自己不宣扬,谁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呢?此时的信息闭塞,即便有人知道大圆岛上热闹起来,也不会联想到刘家。从这一点来说,刘璎更加不能张扬,闷声做事就可以了。

……

在忙碌通信缆的同时,刘璎开始注意挑选人才,就是做后备官员的人才。刘璎反复琢磨着手下的几个可用之人,他们是:刘春雨、刘亚辰、刘永、杨九铭等。这几个人都读过书,按现在对读书人的要求他们只是比文盲强点,并没有功名。但是这几个人的实际办事能力都很强,如果作为官员管理地方,应该比没有经验的秀才进士更好。

古代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啊

?比如清雍正朝的封疆大吏李卫就没有功名,甚至说他是个文盲,不是也政绩卓著吗?

可是这几个人都是骨干,现在各自管着一摊子事物,也不好一下子都抽调出来,要安排好接替的人,一个一个的抽调。最先抽出来的是刘亚辰,让他的堂弟刘亚东来接替他的位置。这是最容易的一个,因为刘亚东也一直在岛上办事,业务都熟悉。

刘璎对刘亚辰说:“你把自己家里安顿好,过几天随我去台员岛。那边还是草创的局面,你暂时不能带家属过去。”

刘璎又拿出一大摞书,说道:“这些书是宋元两代的律法,你拿去好好读,有不懂的可以找李先生请教。”

李先生就是刘璎的读书教师,总跟着刘璎的,是为了不耽误学业而请来的私人教师。

律法书籍是刘诚通过邮号寄来的,很快,因为他自己手里就有,不用去找。同时刘诚来信说,他随后也会来北竿岛。他这是应刘璎的请求而来,刘璎请他来的目的是编修自己的律法。

刘亚辰知道,这是大少爷要提拔重用他,因此也是诚惶诚恐的接受刘璎的训话,表示一定要认真地学。

刘璎也在想,朝廷有培养人才的一套系统,今后在台员他也需要有自己培养人才的办法,无论是政务、官员,还是工业经济上的人才,都需要培养。

长远地说,他需要建立一套教育系统。教育的办法还不能把现代里的学校制度和课程一切搬过来用,因为此时的生产能力,社会形态还达不到现代的水平,教育的办法也需要适应当前。

比如说可以办现代那样的学校来代替私塾,也要增加数理化方面的课程,可是四书五经这些书还是要读的,还不能把现代的语文课本拿来用。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