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淡水河(2/2)
刘璎转头看向刘诠,意思是征求他的意见。刘诠说:“总要找个登陆地点吧?对这里不熟悉,有没有危险也不知道,我看这里是山地,还要找一处既便于登陆也便于观察防守之地才好。复杂的山地不好,最好是平原,才方便展开兵力。”
刘璎:“三叔说的有理。”
然后他对通信兵说道:“告诉旗舰,从这里向南,寻找平坦地形,最好能找到海湾、河口。”
“是!”
通信兵转身去传达命令了。
为什么向南呢?因为刘璎知道他们来到的地方是大圆的北端,那当然是向南走了。同时他还知道,台湾的东海岸大多是山区,所以后世的发达地区都在西海岸,也就是面向大陆的这一边,所以最好选择沿着
西海岸走。
船队转向南的方向,沿着海岸行进,去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
人们都兴高采烈,刘璎和刘诠更是激动不已,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登陆大圆的意义:从此就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这里可以天高任鸟飞,甚至可以为所欲为,官府和皇帝再也管不到他们了。唯一的忌讳就是家人还在大陆,将来设法都接到大圆来,就彻底断了后顾之忧。
船队沿着海岸航行,关键时刻,刘家叔侄都站在驾驶舱里,不时地举着望远镜观看。距离海岸不远,海水就比较浅,陌生的水域中,要随时测水深,因此船队的速度很慢,慢慢地向南航行。
大约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后,观察哨报告,前面发现一处海湾,是很大的海湾,方圆几十里。旗舰也传来同样的消息,并且请示是否进入。刘璎回答:“进入海湾,但是要小心测量航行,避免暗礁搁浅。”
一般的地形都是海湾里必有河流的入海口,究其原因就是地势低才形成海湾,地势低也会形成河道,水向低处流嘛。所以说,海湾越大,河流就越大。
河流不但提供了交通便利,它也是人们的水源,农业工业也都离不开水源。所以说,找到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是至关重要的。
船队小心翼翼地进入海湾,海湾很大很开阔,在海湾的中部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入海口,河道非常宽阔,目视有两三里宽。
刘璎猜想:按地理位置说,这应该是台湾著名的一条河流,叫淡水河,它是台北城市群的母亲河。
岛屿的地域面积小,一般都难于形成长江黄河那种大型的河流,可是台湾的河流水量还是充沛的,这是亚热带海洋气候所致。眼前的这条河流不但宽阔,且水量大,地形比较平缓,是一条适合于行船的河流。
这一天是至正27年5月15日,
刘璎来到了台湾岛,对于刘璎来说,这个日期很重要,应该记住它。
船队试探着进入了河道,两里多宽的河道不亚于大陆上的大江大河。看两岸都是平原,但是树木杂草丛生,是一片青葱翠绿的美景,可是却看不到人烟,是原始的热带丛林状态。
船上的人看着陌生的陆地上没有人迹,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岸上的丛林中还是有人家的,只是非常稀少。
“报告,前面左侧发现有码头,有船。”这是观察哨的报告。
观察哨在高高的桅杆上,有望远镜,有话筒直接通到驾驶舱,报告的声音就是从驾驶舱前面一排话筒中传出来的。
刘诠吃惊地问:“不是说没人吗?怎么会有码头?”
刘璎回答说:“三叔您也看到了,这大圆岛上够荒凉的,除了树林就是树林,似乎没有人烟,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岛哪能一个人没有呢?仔细看也能看到房屋,既然有人就会有船,有船就会有码头。”
大圆岛距离大陆这么近,并且澎湖列岛上还有官府,大圆之所以这么荒凉,并不是自然环境不好,其根源还是古代中国的大陆性传统,对海外完全不屑一顾。比如在南洋诸多海岛上也有不少华人,大陆的官府也不是不知道,可是朝廷怎么看他们呢?朝廷认为流落于海外的华人都是对皇上不忠之人,如果他们是忠于皇上的就应该回到大陆上来。
在海外的华人在当地毕竟是极少数,在外谋生已经不容易,并没有统治掌控的能力,所以导致这些靠近中国的众多岛屿上极其落后的状态。直到明代时,大圆还如此荒凉就是最好的例证。
刘诠说道:“看这里这样的荒凉,有个码头就太奇怪了。难道他们有渔船,可是一般的小渔船根本就不需要码头啊?”
要解开这个谜团也不难,登上码头就知道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