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196章:放大镜

第196章:放大镜(2/2)

目录

果然,随着手的动作,放大镜距离书越远,字就越大,但是模糊了。上下动一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字也很大,大了一倍还要多。

刘诚放下书本,再次仔细地端详,闪亮的白银雕琢精细,那块玻璃更是晶莹通透,真是个宝物啊!

刘诚感觉旁边的孙氏歪着身子看很吃力,于是就递给她:“你儿子的宝贝,给你看看。”

孙氏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来,也拿起那本书,学者刘诚的样子看。也是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但是没敢出声。

刘诚问刘珞:“这就是你说的望远镜吗?我倒是知道有眼镜,但是只听说没见过,这个物件是不是眼镜啊?”

这一问倒是把刘珞问楞了,他可不知道什么是“眼镜”。

刘珞回答说:“我大哥说这个叫放大镜,不叫眼镜,也不是望远镜。我大哥说了,这个镜片是做望远镜用的,他也说了,望远镜是一个长筒子,可以看很远的事物。但是还没做好,所以我也没见过。”

刘诚问:“他说什么时候能做好啊?”

刘珞说:“我大哥说岛上工匠已经在做望远镜的筒子了,等他再去北竿岛的时候就实验着做望远镜。对,他还说,望远镜做出来会给您一个,还有我大伯的。”

听刘珞这么说,刘诚心情就好多了,知道他的侄儿没忘了他,同时也盼望着见识这个新玩意儿。

刘珞又想起刚才他父亲说的眼镜,于是就问:“父亲说的眼镜是什么?我怎么没见过?”

刘诚说道:“连为父我都没见过,你怎么会见过?我也是听朋友说,说是古人就有眼镜,说是老人眼花,用眼镜能够看清楚。说是古书上有,可我没亲眼见,所以我也说不清。”

……

刘诚如此说,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古人说的眼镜是什么?与现代的眼镜一样吗?

这就要科普一下了:

据说宋朝的时候就有眼镜,也有说比宋朝还早的,是给老人用的,用于改善老花眼的视力问题。这仅仅是很少见的历史记载。

可那时候没有玻璃啊,用什么材料?

答案也简单,是天然水晶石。

水晶石并非稀罕之物,在众多宝石中它是很普通的,价格并不高。可为何眼镜很罕见呢?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天然之物的水晶石种类很多,有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等等,有透亮的也有不透亮的,做眼镜当然需要无色透明的那种。可是天然之物,很难找到透明度很高,又没有杂质,还要体积足够大,能切割出磨镜片的材料来,这就少之又少了。还有一条,天然水晶多有裂纹,做饰品问题不大,做薄薄的镜片就碎了。因此能够找到做镜片的材料很难。物以稀为贵嘛,能够做眼镜片的材料就是珍宝级的了。

有人会说,不对呀,随便找个眼

镜店,都有天然水晶卖,一对镜片要不了几个钱。笔者要告诉你,那是人造水晶,就是光学玻璃。如果不相信,就去问问普通的天然水晶是什么价钱你就知道了,能磨镜片的水晶肯定比普通水晶更贵。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还没那么精通光学知识,都是经验的积累。既不知道原理,也不知道加工方法,所以能拿到好的水晶,还能磨出镜片来就少之又少了,当然这样的眼镜也就成了无价之宝了。

古代的眼镜没有眼镜架,是用手举着,就类似于放大镜的样子,所以刘诚说那个是眼镜。

真正让眼镜走进人们的生活,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对应中国的明朝的中后期。

我们这样说,是要排除各种偶然情况。比如说考古文献可以证明在中国的唐代,甚至远古的周代就有玻璃制品。我们不是考古的,我们说的是大量产品在社会上出现,而不是珍宝级的一两件。

让眼镜进入人们的生活,先决条件是有了玻璃。历史上是在1317年意大利人生产出了玻璃,对应中国的朝代是元朝,比我们的故事早几十年。也就是说,刘璎造出来玻璃,从世界上来说他不是首创,意大利已经有了。

对于中国来说,是大航海时代,西方人把玻璃、眼镜还有望远镜带到了东方,传入了中国。那是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事。在历史中,康熙、雍正时代里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把眼镜当做贵重的稀罕之物赏赐给得力的大臣,辫子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有这样的情节。

好了,作为历史就说这些吧。

总之,原本的历史上此时还没有望远镜,放大镜和眼镜是极为罕见之物。所以刘珞把放大镜当个宝贝,他的父母看了感到十分新奇。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