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办邮政(2/2)
“哦,什么事?说来听听。”
“父亲是知道的,官府有驿站,传递官府的公文,可是百姓却无法使用。有钱的人家可以自己派人传递信件
和钱物,普通人家就没有办法了。也是灯语通信提醒了我,民间是不是也可以办驿站呢?就像银号、票号一样。这件事赚钱在其次,主要还是方便民间,百姓花钱不多就可以传送信件物品,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刘谨思索一下说道:“可是眼下是战乱的局面,交通传递信件可是不保险,还是等天下局面定了再说吧?再者说官府许不许还不知道呢。”
是啊,自古只有官府有驿站,民间办驿站能行吗?
刘璎说道:“父亲,我正是因为想到了官府这一层,才要急着马上办起来。现在是没人管的时候,我们办就办了。等到新朝出现的时候,我们的驿站已经办了多年,是既成事实了。何况我们也没有侵犯官家的利益和权威,官府也没理由封禁我们啊?现在北边很乱,可是福州这里不是很平静吗?我们就从福州开始办起来,慢慢地摸索规矩。咱老家那边的仗基本上打完了,浙江已经是朱家的天下了,应该会日渐平静。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扩展到浙江。我是这样想的,父亲觉得如何?”
刘谨问道:“从来都是官府办,没有民间办的,恐怕是没钱可赚吧?你怎么想到要办驿站呢?”
刘璎说道:“我也算计过,这一行赚大钱不容易,可也能旱涝保收,不至于赔本。要说为什么要办?我想的是为民提供方便。比如商家的消息流通快,就利于他们的生意,推而广之就是利于民生。”
刘谨:“听你这么说倒是可行,不过名字不要用‘驿站’两个字,要躲避官府忌讳。哦,不是有银号票号吗?我看用‘邮号’这两个字好了,表明我们是买卖,是商铺,跟银号是一类的,总之要离官府远点。”
现代里叫“邮局”,“局”字带有官方色彩,并且,此时的买卖家有铺、店、馆、居、号等等的,没有用局字的,所以刘璎也不能
说用“邮局”。
刘璎:“父亲起的名字好,就叫邮号好了。不过像票号似的,这“邮号”二字是个行当,还要有个字号才好啊。”
刘谨想了一想说道:“叫‘通达’吧。”
刘璎说:“父亲起的名字好!通达,通达邮号。”
开办通达邮号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刘璎马上就着手准备。
在历史上中国的邮政业务开始于清朝末年,是袁世凯在天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邮政局。现在刘璎改变了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提前五百多年就出现了邮政。
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称帝洪宪,他从而成了历史反面人物。但是他也为中国做了不少实事,别的不说了,邮政就是其一。
邮号首先定下来的业务有两种:信函和包裹,这是大类,将来还可以细分,比如加急、保险、贵重物品等等。
灯语通信本来是不错的通信业务,但是在初期刘璎没打算开办这项业务。原因几个:第一是灯语通信严重依赖天气,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通信畅通。南方还有个特别的梅雨季节,连续阴天十几天也很正常。如果出现这样的天气,客户花了钱,信息发送不出去,不是违约了吗?信誉没有保证的事,暂时不能做。第二是此时对玻璃还需要保密,这牵扯到刘家的安危。可是因为信号灯上使用了玻璃,开放灯语通信业务,不就把玻璃的信息扩散到了民间了吗?第三是灯光传递最多几十里远,如果扩大范围,覆盖全国,那要多少发射灯光的信号塔呀?超大的数量会带来复杂的管理,此时的技术难于应付。
办理邮号的事情刘璎打算交给了刘春雨,并且让他做“通达邮号”大掌柜的,这职位也等于是刘家的总管一级了。
刘春雨管着通信训练班,也是通信业务,只是灯语通信暂时没有纳入邮号而已。
刘璎找来刘春雨,对他当面交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