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老谋深算(2/2)
刘谨问道:“不错,皇帝是要维护他一家一姓的皇权,可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子民,难道皇帝就不顾天下民生吗?俗话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呀?这个道理做皇帝的还是懂的。”
刘璎:“父亲说的对,皇帝为了自家的天下安稳,他也会爱惜子民。但是皇帝的爱民是为了民不造反,他并不是真的爱民,只要民不造反,小民的死活对于皇帝来说就无所谓了。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态度也是同理,只要地方平稳,没有造反的,并且他能为皇帝搜刮更多的财税,这就是好官。至于说官员是不是贪官,是不是欺压百姓,皇上并不关心。
“纵观历朝历代,在立朝之初,经过战乱天下满目疮痍,新皇帝如果不挽救民生,就无法平息乱局,所以都会让平民百姓得以喘息。只要官府的手放松一点,民生就会恢复和繁荣,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由此进入了一个朝代的盛世。到这个时候,皇帝和官府就忘记了他们打天下的艰难了,于是王朝走向
没落,又是一个轮回。
“在这样的官府底下,小民有仇有冤只有忍气吞声,这种日子可是不好过。我之所以向往海外就是要躲着他们,不躲怎么办?惹不起呀。”
刘谨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对世事看得通透。他沉思一会说道:“照你说,这‘有理走遍天下’的话就是浑说啦?真到了那一步百姓们还有活路吗?”
刘璎回答说:“天下那么多人,那么多的事,能触犯到官老爷,或触犯到皇家的还是极少的,所以这天下之事看起来还有规矩,有理走遍天下还是对的。可是当触犯了皇上和官府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天下的冤案还少吗?”
具体的例子刘璎没说,他知道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杀了多少人,绝大多数都是冤死的,其中也包括刘家的老爷子刘基。当然刘基还不是最惨的,不是明着杀的。
这些事哪里有道理可讲?历史上说起朱元璋还不是伟大皇帝?
可是这些事刘璎知道,刘谨当然不会知道。即便是到了那一天,老百姓知道什么?还不是高呼万岁?以为被杀的都是逆臣贼子?
刘谨又说道:“我儿你也说了,这天下之事还是讲理的多,有冤屈的少。怎么知道我刘家运气就那么差?谁又敢欺负到我家的头上?”
刘璎说道:“是啊,眼下看,朱家就要取得天下了。咱家老爷子可是在朱元璋的手下,将来朱家做天下的那一天,老爷子地位不会低,一般的人谁敢冤枉咱们家?恐怕普通官员都要巴结咱们。可是皇帝呢?不是有句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吗?韩信是多大的功劳啊,不是也被杀了吗?”
要说杀功臣,朱元璋绝对是历史上的第一名,他杀的最多,最狠。可是这些事还没有发生
,刘璎怎么能对父亲说呢?何况这其中还有自家的老爷子,说出来不是在咒自家人吗?
这话让刘谨听得一个激灵,话太吓人。他问道:“我儿是说咱家老爷子……”
刘谨说不下去了。
刘璎说道:“父亲这话可是不敢乱讲的,不过正是因此,我刘家才要格外的小心,否则祸不远亦。”
刘谨:“我儿费尽心机,谋划的就是这个?”
刘璎:“是的,父亲。如果说句不敬天地的话:咱刘家也去争天下,行吗?咱家老太爷自认没那个本事,否则也不会去帮衬朱家了。别人有没有我不知道,我自知自己也没这个本事,并且也不会有那样的机会。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朱元璋能打天下,也是机缘巧合,说是天命也罢,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这天下的皇帝就一个,其他人想想都是非分。
“既如此,就不要心存妄想了。可是自家的安危却是可以谋划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嘛,早一些谋划就可以转危为安。”
刘谨说道:“真看不出你小小的年纪竟然如此的老谋深算。可是我看着北竿岛上的气势不一般,我儿是否还有别的打算呢?”
刘璎说道:“父亲是熟读诗书的,从历史上看,中华大地上缺什么呢?”
刘谨:“这还用说?民以食为天,当然是缺粮啦。咱这江浙地面上是中国的粮仓,可是也有荒年啊?就说现在吧,没有天灾闹人灾,兵荒马乱的连年征战,不也是饥民遍地吗?北方的苦寒之地更是不得了啊!”
刘璎说道:“这就对了,我中华历来缺粮,可是海外有不少的好地方,从来就不缺粮的。我没能力改变天下,但是可以设法向大陆供给粮食。不敢说让天下富足,能缓解粮荒也是善大莫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