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166章:阿拉伯数字

第166章:阿拉伯数字(2/2)

目录

首先一个问题是此时的人们认识这些数字吗?答案也许出乎读者的预料:认识!

这些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当然是阿拉伯人使用的。阿拉伯文化也是人类古文明之一,历史同样很悠久,是不能小看的。

别忘了,阿拉伯人很早就来到了中国,元代已经有阿拉伯人在福建定居,他们主要的聚集地是泉州。刘家找来的船匠不是就有阿拉伯人吗?

有阿拉伯人就有阿拉伯的文字,就是我们常见的清真食品上面的文字。几乎所有的人都见过,可是一般人都不认识,人们把那个文字叫做“画符的”。但是数字符号不完全等同于文字,并且数量很少,只有十个符号,特别是数字应用广泛。总之,此时的中国人是认识阿拉伯数字的,特别是在福建,与阿拉伯人有商业往来的人都认识这几个数字,也有在记账中使用它们的。

既然提到了阿拉伯数字就要说几个有关的常识,当然我们还是非常简要地叙说。

首先一点是阿拉伯数字书写规则符合中国人的十进制计数办法,读和写都很顺溜。比如一百二十三,写作123,写和念都是这个顺序,很自然。

第二个要知道的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它科学好用,就从印度传到阿拉伯,然后再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觉得很好用,既然是阿拉伯人带来的,于是就叫做阿拉伯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名称的来源。实际上阿拉伯人还有另外一套十个类似的符号,那是他们自己的数字,他们这两套符号都使用,用于不同的行文。这类似于中文也有:零、一、二……九、十、百等等。

第三个要知道的是,我

们熟悉的这十个数字符号的写法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元代,阿拉伯人所写的阿拉伯数字与现代的不同,有的符号差异还很大,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现代的写法当然是最科学的,最好的,所以刘璎就直接采用现代的写法,好在只有十个符号,很容易记忆。从这个通信班开始正式使用刘璎自己规定的数字写法。

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常识就说这么几句,对于刘璎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阿拉伯数字书写方向与此时人们写字的习惯不同。这问题也要解决。

汉字的标准书写方向是从上到下竖排版,横向从右到左。而阿拉伯数字是横排,从左到右。书写方向完全不同。再提一句,阿拉伯文字是横排版,并且从右到左,也是反方向的。

选择哪个?这就没办法了,只能是不讲理了,刘璎硬性地规定了:传递消息的文字书写方向一律横排,并且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他的这个规定让数字和文字的书写方向一致了,这也许会影响更多的人。

……

刘璎已经告诉刘春雨了,说这第一班刘璎自己来讲课,以后的班就由他来做先生,所以刘春雨格外用心,他要记住大少爷是怎么讲的。

这一班预计要学习训练三个月,但是需要讲课的时间并不多。其实发送和接收信号没什么技术,科学知识也不多,刘璎讲解几次就足够了。

说到底信号兵就是个熟练工,后世的电报收发也是一样,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需要的是反复训练,高强度的重复训练,直到像说话一样,张嘴就说出来,耳朵一听就是一串数字,把人训练的就像是一部自动的机器一样。

与这个类似的还有打算盘,比如做累计加法,手的动作比嘴念的都快,并且准确无误。外人看着挺神的,实际上就是熟能生巧,随便一个人,让你打上几个月的算盘,都能成为

这样的神手。

对此,刘璎是知道的,他绝对有信心。这二十个娃娃兵,如果不是傻子,三个月后就是标准的通信兵。

……

在刘璎忙着招收和培训通信兵的时候,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展七雄再次出航。这一次是新买来的福顺一号商船与苍龙号组成的小船队。福顺一号很高大,在它的衬托下苍龙号就小了很多。福顺一号船大,带的货就多。

通信兵刚刚开始培训,这一次出行还用不上,两船之间的通信还是用老办法。可是船上安装了玻璃和玻璃罩子灯,使得船上环境得以改善。还有一项变化,福顺一号带来的两门炮经过测试性能还不错,射程有七百步(约1000米),原来的苍龙号的四门炮都口径略小,射程不到五百多步(约800米)。把这两门炮移到苍龙号上,使得火力得到了加强。

这一次的出航比较远,是去高丽国,途径琉球,比上一次的行程远了一倍。这个线路还途经日本的九州岛,可以靠岸补给。

之所以选择朝鲜,而不是更近的日本国,那是因为日本国的情况复杂一些,刘璎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这一次只做短暂停靠,也是摸摸路的意思。

过了琉球以后的航路,展七雄不熟悉,为此还特意请来一个有经验的船老大做领航。

本来可以选择另一条航路,就是沿着大陆向北,从山东半岛转向高丽。这样的航路更好,可是有两个原因还是选择了琉球的航路。

首先是安全,陆地上正是打仗的时候,而且是大战,还是躲远点好。军阀们哪有讲理的呀?为了打仗他们要抓壮丁,同时也征粮征税,实际上就是抢,见什么就抢什么。因此如果在码头上遇到兵可就麻烦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准备开辟日本国的贸易,这次先探探路。

从行程上说,这两条航路差不多一样远。

——end——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