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想到了玻璃(2/2)
一艘拖船已经用缆绳与苍龙号连接,拖船上有好几个船工,有船篙也有浆。
码头上的壮丁解开固定于缆桩上的缆绳,船上收回缆绳。然后码头上的壮丁和船上的水手都用长篙支撑,让船慢慢脱离码头。
苍龙号离开码头之后,拖船上的船工撑篙划桨,拉动大船,以极缓慢的速度
移动。到完全远离码头之后,拖船才解开缆绳与大船脱离。到此时,苍龙号上升起风帆,才开始靠自身的动力起航。
这个过程也是蛮复杂的。
这是标准程序,当然也不能排除特别的情况。比如没有拖船,那就只能用风帆。
展七雄站在刘璎前面指挥的位置上,他旁边的大副在不断地下达命令。
大副是职位仅低于船长的船舶驾驶员,是驾驶舱里的负责人,是船长的主要助手。比大副低一等的还有二副,因为刘璎有培养更多水手的命令,所以此时苍龙号上还有两个二副,他们轮流值班,现在值班的大副叫张兴,他是做过船老大的,有航海经验。
刘璎看到了他们多种传达命令的方法。指挥舱屋顶之上挂着一个口径约一尺的钟,钟锤连着的绳子在指挥位置的旁边,伸手一拉,那个钟就当当地响。拉钟锤的绳子旁边还有好几条不同颜色的绳子,这是连接到船上不同位置的钟绳,拉动绳子,某处的钟就会敲响,比如甲板然在这里是听不到的。这都是传达信号的手段。
刘璎看到大副还不时地对着一个竹筒喊话,别人看不懂可刘璎是明白的,那是传达语音命令的工具,类似于电话的作用,它叫“传声筒”。
呵呵,“传声筒”这个词人人都知道,它说的是不动脑子传话之人,可是真正的传声筒什么样子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
从物理原理说,传声筒有两种,一种是两个杯子形状的盒子用线绳连接起来,一端说话另一端听。另一种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管道型。从实用性上说后者更好,因此才被广泛应用。
现代的船舶也有这个设备,那是金属筒子,像是长长的烟囱,拐很多弯连接到很远的舱室里。在驾驶舱中对着话筒喊话,另一端就
能听到,同样也能回答。
到了通信工具发达的现代,有了更好的可以代替它的通话办法,这种原始的传声筒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此时技术落后,制造很长的金属筒子有难度,并且太昂贵,所以它是使用竹筒制造的。
比如说,在主桅杆上有个哨位,高高的,一个瞭望哨兵在上边,他那里就有传声筒,类似的还有船尾部的舵手,指挥室都可以与他们直接通话。
……
苍龙号很快驶出北湾,然后向西沿着北竿岛海岸航行。
展七雄对刘璎说:“大少爷,前边是靶场,岸上已经树立了靶子,在那里进行火炮打靶。”
打靶是今天的重点项目,刘璎也要看看这些炮手怎么样。
北竿岛本来就不大,一会的功夫就看到了岸上有靶子,那是用席子、藤条编制物树立在树木或木桩上,靶子面积很大,长度有十几丈(三十多米),高一丈多,这是模仿一艘船的靶子。很明显地看到靶子有修补之处,看来这个靶子已经被打过多次了,打坏了就修补一下。
这么大的靶子一方面是模仿海上作战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的大炮准确度太低,靶子如果很小恐怕是打不着。
这办法比在海上放一个靶船更简单易行,这办法还是刘璎出的。
这个岛上人烟稀少,找个打靶的地方很容易,当然也要放警戒哨避免误伤。
刘璎还在遐想的时候展七雄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展七雄一喊:“开炮!”指挥舱顶上的钟就被敲响了,同时挂出命令的旗帜。
一个人的喊声传不了多远,特别是战场上的噪音一定是很大的,所以发布命令不能靠吼,最有效的还是信号旗,钟声是提醒注意的意思。
命令一下,大炮就打响了。轰轰的炮声中刘璎感觉到了船只的震动,同时硝烟在船上弥漫,黑火药的烟也别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