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138章:北竿岛

第138章:北竿岛(1/2)

目录

二月一日,刘璎等人去马祖岛考察。当远远地看到马祖岛的时候,刘璎莫名其妙地兴奋起来,这个心情别人是难于理解的。在现代里,这几十里的海路可是隔离了两重天,那是现代历史造成的,此时的人们那里会知道?

马祖到大陆说是海路六十里,实际上直线距离还不到30公里,普通的大口径火炮都能打过来,也是近在咫尺啊。

马祖列岛是个群岛,它包括大小岛屿有三十多个,但大多是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岛礁,成规模的有五六个,人们可以居住的岛屿只有三个,最大的一个叫马祖岛,也叫南竿岛。

现代里它还是个县治,叫连江县。当然现在这里可没有县治,就是一处荒岛。在东南沿海的岛屿中,此时只有澎湖列岛才有县治,并且把台湾都归于澎湖县,可见古代人对岛屿的认知与现代大不相同。

马祖岛不大,它的长边才十二里,短边八里,第二大岛叫作北竿岛,大小和面积差不多。显然马祖岛的环境更宜居,因而人口多,也就成了主要的岛屿。

刘璎见到的就是马祖岛,登陆的位置是岛屿西侧,也就是面向大陆的一侧。此处地貌比较平坦,岸上可以看到有房屋村落和树林。这里的海岸成凹型,在凹型中部位置的海里有一个小岛,名叫芹仔礁。

做码头停靠船只的重要条件不外乎两点:一是避风浪,二是水有一定的深度,避免船只搁浅。渔民们选择此地恐怕与这个小岛礁有关,岛礁看似不大,却可以屏蔽风浪。

两条船一前一后向岸边驶去。已经很近了,海岸看得清楚,没有什么码头,他们靠向岸边的方向地势比较高,不是缓缓的沙滩。那里

还有十几条船停泊,这是渔民们因陋就简,没有财力修建码头而选择的地势,当然也仅仅是小船可以靠岸,如果船只吃水太深还是需要建设码头的。

刘璎对刘诚说道:“二叔,现在天刚过午,到天黑前还有两个多时辰,莫不如现在就乘船环岛一周,看看各处的地势。等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再上岸。”

刘诚看看天色说道:“看今天的天气很好,乘船也不累,我看可以。不过也要上岸两人,去准备住处和晚饭。再说前面的船已经快靠岸了,现在喊他们也听不见啊?”

两船一前一后行驶,眼睛能看见可是喊话是听不到的,只能吹螺号或者打旗语。所以他们也只能跟着靠岸。

船靠岸要拉缆绳固定,放跳板才能上下船。

刘诚指使刘亚辰与领路的渔民说话,商量让他领路,继续环岛一周。

刘诚让他的常随李五良和小雨下船准备住处和晚饭,他们二人就拿着两个筐下了船,筐里是自己带来的食材,是怕渔民家里的饭吃不惯。呵呵,富贵人家有点矫情啊。

岛很小,环岛一周也就是二十多里,领路的渔民很痛快答应下来,两艘船重新出发。

他们出发的地点是岛屿的西侧,也就是面向大陆的一侧。船走出不远他们又看到两三处有人家聚居,勉强算是村落吧。船绕到岛屿东侧地形就变化了,那边地势较高,是山地的地形,也没有了民居。当然不是光秃秃的山,树林植被很茂盛。很显然,只有西侧更适合渔民的生活。从整体上说这里就是一处荒岛。

刘璎问他二叔:“这里距离大陆不远,为什么岛上人不多呢?”

刘诚说道:“不大清楚。等我们上岸时再看看

。你看这岛上的地形,可能这里不适合耕种吧?可能是土地太荒凉就没人愿意来吧?你也知道,大陆上可耕种的土地很多,不都是没人耕种荒芜在那里吗?”

现在是农耕社会,农业当然是重中之重,没有耕地就没人愿意在这里生活。古代里人口少,土地多,正经好地都没人开垦,谁会愿意到偏僻荒凉的岛屿上来呢?

南方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不但需要土壤环境也需要有水源,在岛上这些条件可能有不足之处,所以就没人来垦荒种田。

刘璎也说道:“是啊,人是群居动物,这里周围都是大海,不见人烟,谁能愿意来呢?不说别的,小孩上学,家里想买些粮食、布匹、锅碗瓢盆都要去大陆,来这里不是自找苦吃吗?”

岛屿不大,他们很快就转到了岛屿的北侧。

刘璎说:“二叔你看,那边看着也是个岛,看着没多远。”

刘诚:“是,我看到了。展七雄,你去问问船家,那是什么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