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动荡(1/2)
年前刘璎办了两件事,一是为考察马祖做准备,二是开辟海外生意之路,除此之外他经常关心的就是造船了。造船厂他经常去,也要帮助解决难题。
眼看着过年了,有一件事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回老家过年。
有句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过年更是讲究一家团圆。刘璎独自一人在福建,父母和祖母都在老家,没有特别的原因是一定要回老家过年的。他二叔刘诚也是同样,但是二叔那边情况复杂一些。因为战争越来越近,实际上小股的战斗越来越大,由此导致水路很不安全了,只有翻山越岭这条路还平安。因此家里的女眷和孩子们长途旅行就成了难题,一个单程好几天的山路肯定不适合她们。就是刘璎也走不了这么艰难的路,他要做轿子才行。
最后刘诚决定他带着儿子刘珞和刘璎一起回老家过年,女眷们只能留在福州了。最高兴的就是刘珞,他哥哥刘璎平时总是很忙,借此机会可以好好的和哥哥相处一段时间。
腊月(十二月)二十日,叔侄三人带上十个家丁护卫就上路了,这一路是四五天的行程,到家就快过年了。
从福州开始的一段路还可以乘船,沿着闽江而上,直到南平。这段路不长,可却是闽江的全部了。
闽江是由三个支流回合于南平形成的河流。闽江就这么长,从南平开始到福州入海,全程四百多里。
在南平附近刘家买下一处现成的铁矿场,现在正在招人和准备生产,大约年后就要开工。买这一处矿场是为了就近给自己的船场供应铁料,降低费用,避免翻山越岭的运输。
这次刚好路过南平,借此机会刘璎就想去查看一番。事前已经使人带了信,矿场的头
头韩宝贵已经提前一天等在这里了。
在南平也有自家的商铺,为刘诚叔侄提供了落脚之处。第二天一早由韩宝贵引路他们就去了矿场。
刘珞说旅途劳累,也可能他知道矿场没什么意思,所以没去。跟着的有小雨和刘诚的常随李五良,外加两个家丁,再算上韩宝贵这一行七人步行去矿场。
这韩宝贵也是刘家的家奴,他的哥哥叫韩庭贵,是包家寨矿场的头。呵呵,职业也是家传。
古代都是这样的,他们属于匠户,父子传承的手艺,父父子子都干一样的职业。
这一处矿场不是很远,走路不到一个时辰。
一路走来,他们看到有另外两家矿场,既然这里有铁矿那就不止一家。
刘璎他们看自家的矿场占地还不小,围墙和栅栏还完整,一看就是重新修整过的。
古人的勘探技术有限,都是在地表面发现矿物后沿着矿石的脉络开采,但大都局限于浅地表的矿物开采,所以采矿业很简单不会有很深的矿井,也不会大量开挖剥离地表层。
此时的冶铁场地大多与铁矿在一起,这是为了取料方便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冶炼设备太简单,仅仅是一个炼铁炉,冶炼出生铁就大功告成。并且炼铁炉极简单,也不会有现代里的平炉转炉等设备。所以哪儿出产矿石就在哪儿砌筑个炉子冶炼。需要运输的只有燃料,这里使用的燃料还是煤和木炭。包家寨矿场采用焦炭属于新技术,在这里暂时不用。
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整个矿场的规模小,开办矿场的投资也小,基本上就是人工费。
刘家拥有的先进技术在外面都不能使用,这是刘谨定下的原则,这样是有些偏于保守了,但是此时刘璎必须照
办。
矿场上已经有几个人在干活,这些人大多是韩宝贵从老家带来的,都是骨干工匠。他们正在砌筑炼铁炉,也就是现代里叫高炉的设备,只是很简单。
炼铁炉看起来就是个窑的样子,圆圆的,直径不足一丈,其高度估摸着也就一丈多。
那边还有人在修缮房屋,那是工匠们生活的地方。矿场里设施太简单,就是一个炉子和几间房。
刘璎对韩宝贵说:“这里的炉子要多建,至少要两个,你要做好扩建的准备,留出用地。所以工匠还要增加,那边的工棚也要扩大。”
韩宝贵有些懵懂,他说:“咱们老家的矿场就只有一个炉子,这里……”
刘璎打断了他的话,说:“这里需要更多的铁料,所以生产规模就要大。不说别的,一是造船厂的需要,二是要做海外的生意,当然要扩大产量。”
韩宝贵只能点头:“是,是。小的一定照办。”
刘璎说:“除了成品之外,可以大量生产铸铁块备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