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展七雄完婚(2/2)
码头区域挺繁华的,但是没城墙,民宅街道沿着江岸零零散散的,道路也不那么规整。迎亲的队伍就在这样的道路上绕来绕去的,并不是直奔客居院子而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分享这一份喜庆。
婚礼的宴席分两处,刘诚、刘璎、刘德财等人在展七雄家小小的宅院里摆一桌,其余的到外面大席棚。
展七雄娶媳妇当然高兴啦,他志得意满,喜不自胜,端着酒杯到处敬酒。
在刘家主人面前,他还能礼貌稳当,恭敬执壶倒酒,说着感谢的话。可是到了外面芦席棚子里就放开自由了,跟众人嬉笑着拼酒。他是个豪爽人,杯到酒干,几个桌子走下来已经走路不稳。平时跟他熟悉的,今天得了机会更是使劲灌他。结果喝
了个酩酊大醉,到了新房里吐了个一塌糊涂,害的王春花侍候这个醉汉子一夜,好好的洞房花烛夜算是白过了。不过好事不怕晚,来日方长。
三日后,按规矩新妇回门。刘德财临时居住在刘诚宅子里,展七雄夫妇就到那里给刘德财叩头。到此结亲的礼节才算告一段落。
……
招收家丁的事还在进行,各处已经送来十多个年轻人了,算上老家来的五个家丁已经有二十人了。训练场地也买下来了,距离码头有四五里地,不算远,是海边的一大片沙滩地,那里很僻静,选择此地为的是不扰民。
这片地不能耕种,也不适合做码头,因此不值钱。可是如果在现代里,那可是上好的沙滩浴场。古代人都是为衣食奔波,谁会有休闲度假的闲情逸致呢?这是时代的不同。
这边的家丁头目是钟靖安,这一日刘璎叫他带上家丁们一起去训练场,刘璎要实地看一看。
新招来的都是精壮青年,都不到二十岁,各个的都很精神。
他们的服装延续了老家那边家丁的传统,依然是每人穿一件鸳鸯战袄。
古人的这个军装实在是高明,战袄很廉价,就是简单的一件大长袄,至多再给一顶帽子,这就大致上统一了装束,看着像是军队的样子了。
今天这二十人的战袄颜色并不统一,有灰色的,有淡青色的,墨绿色的。有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扎了腰带,没扎腰带的就显得松松垮垮,这就显得有些杂乱。本来要统一颜色、统一扎腰带也容易,实际上这是有意不做要求,使这支队伍看起来很不正规,看着就像是家丁护卫,至多是民团。这目的不言而谕,就是低调,避免张扬。如果整整齐齐的威武雄壮不是太扎眼吗?
家丁们列队行进,也没那么整齐,有
的人还互相说话,一看就是缺乏训练的样子。他们都空着手,没有兵器,训练用的兵器都已经在训练场了。
到了训练场看到一些训练器材,这都是按照刘璎画的图样制作的,工场里不缺木匠,制作很容易。这些器材倒是没什么复杂的,一看就懂,就算钟靖安头一次见也能揣摩出它们的用途。不过他很惊讶,在军队里混了好几年了他从来就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练兵哪有用这些东西的?
古代也不是没有训练器材,除了兵器靶子之外也有专门的器具,比如有石锁、有杠子。可是现在他看到的有独木桥(平衡木)、木箱(鞍马)、有一人多高的木头墙(障碍)、单双梁的杠子(单杠双杠)、有长板子的秋千(荡木)、有大型的圆盘,这些器械的确很新奇,毕竟是训练的器材,差不多都能看出怎么用。
看着钟靖安懵懂的样子刘璎指着这些器材一一地解释其用法,有的可以示范一下,但是大部分都要找个家丁去做,刘璎在旁边指点,毕竟刘璎还是个少年的身体,剧烈的动作他还做不到。
这些器材可以让训练增加一些竞争的趣味,避免简单枯燥。更重要的是符合实战的要求。俗话说,练兵场既是战场。
场地边上停着一辆马车,车上堆放着训练的兵器,都是长短木棒,也有弓箭和火铳。这是先一步运来的。短木棒就是刀,长木棒就是枪,这是为了避免训练中误伤。
刘璎来这里也是为了看看他们的训练的,钟靖安开始吆喝着集合队伍,那边也吹起来军号,是集合号。伍长什长们也都在集合自己的兵,好歹总算是完成列队,钟靖安过来请刘璎给家丁们训话。
面对这些斗大的字识不得一箩筐的家丁刘璎能讲什么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