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小帆船(2/2)
刘诚:“对,对,应该的。”
刘璎一直盯着海洋,其实远不止贸易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点一点地渗透,所以他有意的向这方面引导。虽说在这里他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他二叔能同心协力不是更好吗?
同样的话他也会对展七雄说,同时很多事情也需要展七雄协助他办。比如使人去泉州,寻找聘请造船的工匠,最好能找来阿拉伯工匠。此时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算是世界的前列,据说陈友谅造大船就请了阿拉伯的工匠,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同样吸收了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眼下刘家的造船场还只能造小船,就是冲锋舟。可是冲锋舟在福建的销路不好。刘璎依然是老套路,他委托展七雄到船场和工匠们讨论如何改进。
如果他自己出面效果不见得好。一个原因是此时人们的等级观念太强,他是刘家的大少爷,这身份让那些工匠不敢开口说话,当然也有年龄小这个老的原因。因此他仔细地交代给展七雄,让他替自己做事情。
展七
雄找来工匠说:“我们的冲锋舟原本是打算卖给军队的,所以在江苏卖得很好。可眼下的福建并没有打仗,它就没有销路了。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改造,性能上向民用的方向改,让它适于渔民、商人等平民使用。你们都是造船的老工匠,熟悉民间船只的,怎么改?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这些工匠们对于船只构造都是熟悉的,特别是这种小船,结构简单,要说改,他们都有想法,因此发言热烈。
有工匠说:“我看这冲锋舟与民船最大的不同就是船身狭窄,最宽处也不足八尺,这就装不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头一个就是要加宽,加大载货量。”
另一个说:“这小船中间的隔板太多,有五个,这让船很坚固。其实按船本身加固的要求,有两个隔板就够了,这样船舱内就大了,可以放更大的东西。”
原来的冲锋舟有五个隔板,为的是有五排座位,可以坐十个人划船,同时隔板多,船只也坚固。
又一个工匠说:“我提一点:船舷还可以加高,第一可以抵抗风浪,第二可以给小船加风帆。”
这个需要解释。风帆接受风力,船只就要侧向倾斜,如果船舷矮了,水不就进船舱了吗?原来的冲锋舟根本就没考虑风帆,就是靠人力划桨。如果船舷高,桨就要加大加长,划桨就吃力了,用不上劲,船的速度也就慢了。所以加高船舷之后,这个小船就变样子了,不能叫冲锋舟了。
众工匠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很多,展七雄也记录了很多,他的记录拿回来给刘璎看,刘璎一看就笑了。
刘璎说:“这哪是改进啊?分明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船,已经不是冲锋舟了,就是
一艘小帆船。”
展七雄说:“就算完全改变了也没啥,重新起个名字算了,管他什么船?好卖就行。就算与民间船只的样子相同,我们造出来的也要比他们的船好,起码外表看着就舒服。”
展七雄这么说也不完全是安慰,他有底气,有自信,就凭着有动力锯开料这一项,造出来的船只就规矩得多。
刘璎叹口气说道:“咱们的船场早晚是要造大船的,可眼下还做不到。但是船场总要开工嘛,这么多人总要吃饭,改进也好,新船也罢,还要做下去。这样吧,你找几个识字的工匠来,我们一起确定这个船的基本样子和性能,如果画出图来就更好了。”
带风帆的船行驶环境也是有限制的,狭小的水域不能使用风帆,只能在近海,或者宽阔的河面才行。因为风的方向绝对不会完全适应船只的航向,有时候甚至是顶风。所以帆船行驶的不是直线,通常是之字形的航线,没有宽阔的水面当然就无法行驶,因此,在内河很少有帆船。马尾地处闽江的入海口,水面非常开阔,一眼望不到对岸,也就适合帆船行驶。
底层的人识字的太少了,在十几个工匠中只找到一个,还是勉强算是认字,只好矬子里拔将军,找出来两个人。刘璎与他们一同讨论,同时在纸上画图样。在工匠的辅助之下,刘璎画出了小帆船的图。他还是像当初生产冲锋舟那样,把裱糊的图做出几份,放到船场里各处,让工匠们按图制造。
这个新产品设计中含义有现代的技术,加之刘家有规矩的各种型材,便于加工成各种部件,相信他们造出来的小帆船会像冲锋舟那样,也会出类拔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