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走向福建(2/2)
因为运输靠驮马,像冲锋舟这样的大件货物是没办法运输的,只能是零散的小件货物。
为此,刘璎有些想法去找他父亲商议。
“父亲,我们可否把作坊、矿场等也开到福建去?在那边生产,就地销售,也免去运输之苦呢?”
刘谨听了一愣,似乎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停了一会他说道:“我儿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作坊还在其次,矿场的分量太重,更何况铁是朝廷专卖,随时都被官府盯着,在我们自己的眼前看着还可以随时应变,如果放到千里之外难保不会出事。为父的意见可以按生意的需要,在福建那边建立几个作坊,对于矿场还是谨慎一些才好。特
别是锻铁这种独家手艺,那是要严加保密的,不要出事才好。”
作为当家人,刘谨也知道自家手中的独门技术之重要性,这与丰厚的获利有关,他自然怕泄密。
想想也是,比如锻铁这一项那是多大的经济利益啊?一旦泄露就会损失巨大。
刘谨否决了异地办矿场,但还是支持了在福建开设作坊,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刘璎说道:“还是父亲所虑周全,儿子的意见是能办的尽早开办,否则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的开销就难了。儿子觉得在福建沿海建一个造船的场子应该可行。我们的冲锋舟销售得很好,可是靠驮马怎么能运输船只呢?再小的船也无法运送,只有就地制造方可。工场地址的选择要便于出海才好,因为将来我们可能造更大的船,甚至是用于远洋经商的船。船场里我们也有新技术,开解木料的动力锯就是。这些别人不是不能仿造,但是不那么容易。再者说,有些技术扩散出去也未必是坏事,于国于民终是有利的。再说我家也会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总会是最新最好的。”
古代没有专利保护法,新技术得不到保护,作为负面的作用,这也是古人很多绝技失传的原因。
刘璎知道,过不久郑和下西洋的远洋大船就是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这也说明福建具备造船的基础。所谓的基础当然是掌握技术的人,福建不缺这方面的人才。
实际上这个年代里,中国的造船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技术。这里说的西方是中东的阿拉伯人。刘璎既然有造海船的想法,就会想到吸收此时阿拉伯人的技术。
此时阿拉伯人的船队已经是福建沿海的常客了。福建的一些
城市里,比如泉州,有大量的阿拉伯移民,还有他们建的清真寺。这些古迹现代里还能看到。
中东的另一边是地中海,阿拉伯人也是欧洲的邻居,并且距离更近,交流也会更多。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的势力还没有到达东方,阿拉伯人就承担了东西交流的桥梁。
刘璎始终盯着阿拉伯造船技术和匠人,这个事情迟早要做。现在就有了机会,他当然会抓住,向这个方向努力。他甚至想亲自到福建去主持这一切。
……
刘谨说道:“好吧,船厂的事就依你的主意办。可是那边的产业多了,总要有人主持才好。”
作为当家人,刘谨手里也有得用之人,他这么说是想看看他儿子有什么想法。他还是很看重儿子的,已经不把儿子当做小孩子看了。
刘璎说道:“我自己去最好了,不知可否?”
刘谨连忙摇头,说道:“不可。虽然福建还算平静,可眼下是多事之秋,眼看着朝廷要更替,这天下哪能有安稳之地呀?你小小的年纪我们怎么能够放心,别人不说,在老太太那就说不过去。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刘璎:“是,儿谨遵父命。那么儿子推荐展七雄可否,他一直跟在我身边,工场作坊里的事情他都熟悉。要说忠诚就更没问题了,这是经过生死考验的。”
刘谨:“既然你推荐了自然是好的,我再选两个管事的和账房辅助他。”
刘璎要展七雄过去,是为了以后自己去福建打基础,刘璎还是很看重福建,实际上是看重海外贸易。一个国家只有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保持技术经济的不间断发展,避免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