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铁锹(2/2)
简单地说,“回火”是消除铸件的内部应力,防止断裂。方法是铸件加热但是不能融化,然后自然冷却。这个过程也可以反复多次,则效果更好。
看过前面章节的读者都知道,此时的钢取得不易,因此钢的价格奇高。钢和生铁的价格之差在现代里差距不大,也就是一两倍的样子。可是古代则不然,由于炼钢技术笨拙,钢的数量很少,所以价格之差数倍,甚至超过十倍。这就好比是金子与银子的价格差,高达十倍。而球墨铸铁的成本几乎等同于生铁,非常低廉,冶炼方便,容易大量生产。
低成本就能取得性能接近于钢的产品,由此可知球墨铸铁在这个时代里的巨大价值。
可以断定,球墨铸铁的产品一旦出现在市场上,一定是热门商品,并且可以取得丰厚的利润。
如果向前展望,假如刘璎在远洋贸易上有所进展,那么球墨铸铁的产品买到中东,买到欧洲,那一定可以获得更加巨大的利润。
现在的刘家还是穷乡绅,远不够富裕,多赚钱还是重要的目标。
没有钱很多事情就办不成,比如说养兵,现在刘家养几十个家丁还觉得吃力,百人家丁队伍都达不到,还不是缺钱?能赚钱的产品眼下更加重要。
菱镁石的消耗量很小,因为它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此时的产量也很低。因此这次运回来的一千多斤矿石差不多能用一年,所以矿石远在山东对矿场,对这边的生产也没什么影响。
球墨铸铁又叫做可锻铸铁,理论上说是可以锻造的,但是它毕竟归于生铁类别,锻造性太差,所以还是用于铸造铁制品。刘家出产的农具工具类产品就开始用球墨铸铁来铸造。
为了更能体现球墨铸铁的性能,刘璎考虑试验铸造铁锹。
在众多铁制品中为何选择铁锹,这是因为铁锹使用得特别广泛,堪称万能工具。想想也是,农家里的活计几乎没有它不能干的。
他画了图样,并在图上写了“铁锹”两个字,交给展七雄,要他照着样子做几件。
展七雄现在认字不少了,但是“锹”字用的不多,对他是个生僻字,他看着图样就问:“大少爷,铁什么的是什么物件?是干什么用的?”
他居然不知道铁锹!画着图也不认识!
刘璎先是吃惊,过后一想也就明白了:现代里这么普遍的工具此时的确没有!
不过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古代里也有类似的工具,可是不叫铁锹叫铁铲。这是因为它尺寸太小,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形状平直,它只能叫铲子。为什么这么小,因为它是生铁的,大了容易断,为什么不做钢的呢?当然是因为钢材奇缺。钢制的刀剑都叫宝剑宝刀,可见钢材珍贵。就是手中有钢材的刘璎也不能用钢做一把铁锹,太贵了,用不起,别人也买不起。
古代也有尺寸大一些的铲子,如果分
类的话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用于挖土的,但是主体部分是木料制作,在挖土的关键部位像是穿套鞋那样安装一个铸铁的头部。整体上显得特别的粗苯。另一种不是用来挖土的,是用于场院里搓粮食的,它叫做木锨,全木料制作的。
说“套鞋”,很多年轻人又不懂了,那是脚上的鞋子不脱掉,再套上一双更大的鞋,外面那个鞋就叫套鞋。一般都是雨鞋。几十年前还常见,现代里已经没人这么穿,套鞋也就绝迹了。
铁锹也可以叫铁锨,就是借用木锨的名字。
现在有条件了,刘璎可以试验用球墨铸铁铸造铁锹。
对于展七雄的问题刘璎没有解释,因为解释起来太麻烦。干脆,刘璎把原来的字涂黑,重新写上“铁铲”二字。
“大少爷,我不是那个意思……”
展七雄有点张口结舌,很不自在。刘璎也明白他的尴尬,似乎是下人给主人挑毛病,让主人没面子,这绝对是不应该的。
刘璎说道:“不关你的事,图上画的这个东西比铁铲大,我觉得它还叫铁铲不大合适,想起个名字。既然你看不懂想必别人也是看不懂,那就还叫铁铲吧,改名字的事以后再说。”
这也有顺其自然的问题,人们使用时间长了,会自然产生一个名字,那可能更准确。
刘璎设计的铁锹外形与现代的铁锹不同,原因嘛,就是制造的工艺不同。现代的铁锹是用轧钢生产的钢板做原料,然后冲压成型,为了增加强度,断面成弧形。现在刘璎是铸造成型就要方便铸造的工艺,断面比较平直。此外,铸造件再薄也比钢板厚,强度也就更好,平板形状更容易制造和打磨加工。
刘璎有信心,经过试验,只要新的铁铲强度足够就一定会大受欢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