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再生于明初 > 第107章:家丁演练

第107章:家丁演练(1/2)

目录

上一章说到刘家现在的武装家丁只有三十多人,人数太少,这主要的还是养兵需要更多的费用,刘家眼下虽然宽裕了不少,可还没到可以随意花钱的时候。并不像世人常说的那句话:只要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刘家还没宽裕到那个程度。

刘谨父子随着家丁队去训练场观看,带兵的是刘铨。

三十多人的队伍不算大,但是经过训练的队伍也很有气势,看着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状态很好。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火铳他们还带了一门炮,炮和它的附属物品由两匹马驮着。

护庄队人数太少,火炮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更是训练的要点。

看着队伍,刘璎感觉不足的是服装有点乱,兵丁们的服装不统一,这倒是像民团的样子而不像正规军了。

古代的军装就是鸳鸯战袄。所谓鸳鸯袄,就是两层布,两个颜色,反正都能穿。用现代的眼光看,是宽袍大袖的,穿在身上不利索。鸳鸯战袄特点就是太长,衣襟都在膝盖以下,行动不便。看着也不精神,那有现代军装的威武挺拔?

古代为什么会用这种军装呢?根源还是经济水平的问题,摊到每一个士兵人头上的费用不足,绝对不会像现代的士兵,一年四季的衣服多的数不清。古代的军装简化到了极点,兵丁就只有这一件鸳鸯战袄,什么衬衣等等都没有,甚至裤子都是士兵自己的。这个大战袄睡觉的时候当被子,行李都简化了。到冬天絮上棉花就是棉衣,夏天掏出棉花就是单衣。这一件鸳鸯战袄是万能的。

好一些的军队发放的勤一些,士兵除了新的还会有一两件旧的。差一些的军队士兵就只有这一件。

刘家也给家丁们做了鸳鸯战袄,不但是家丁,庄户壮丁也有,还适应季节每

人做了两件,后进来的家丁也要做,不是同一批发放的,式样颜色就有了不同。每人不止一件,还有反正面不同颜色,家丁队的管理又没那么严格,没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因此今天刘璎看到的就是服装不统一,式样差别还不大,但是颜色就乱了。

如果按现代的观念来看,军装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刘璎想,这样也好,看着五颜六色的队伍不像军队更像民团,低调不更好吗?改进更好的军装岂不是扎眼!

为这几十号人的服装,在包家寨还开了一家作坊,专门制作护庄队所需要的被服、帐篷等物。

到了训练场,家丁们列队稍事整顿,由刘铨指挥着就开始训练了。古代的兵器不同于现代,战法和训练就不会相同,对这些刘璎未必看得懂,因此他不便多说话。

顺便说一句:现代执行义务兵役制度,因此很多人都当过义务兵,刘璎也不例外,他也在军队里待过两年。当年他当过炮兵,是非常普遍的迫击炮。所以刘璎不能说是军事家,可是对于军队也不完全是外行。

螺号吹起来,开始训练,家丁都手执长短木棒和盾牌,并且木棒的头部都缠绑着布,是怕误伤的意思。布上沾了白灰,这是测试成绩的。谁的衣服上白灰多就是被击中的次数多。

看他们的训练就等于看了朱家军的训练,因为教头是从朱家军来的。

刘璎看到古人也很讲究战法,对于冷兵器来说家丁的训练已经是很有章法了,让刘璎看得眼花缭乱。

此时最基层的单位是“伍”,人数到不一定是五人,可能多一个少一个的。一伍的核心是盾牌兵,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盾牌有大小之分,盾牌兵手里拿的是大号的,要两只手拿着。大盾牌就相当于装甲

,其他人在盾牌的后面或侧面,拿长短木棒的都有,还有弓箭。一个伍就是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长短兵器配合,进攻后退都有一定的章法。

确实让刘璎长见识了,古人作战也不是那么简单,也是有组织有配合,并非乌合之众。如果是没经过训练的队伍,比如说山贼土匪,碰上这样的军队肯定要吃亏,有训练与没有训练是大不一样的。

三十个家丁分成两队来对抗,也是喊杀声阵阵,打得蛮热闹的。

刘谨不懂军事,他只是看热闹而已。

步战演练过后就是炮兵,火炮是刘家的重要武器,防御主要靠它了,因此几乎每日都要演练。今天到了野外就要打几炮,实弹训练。

从刘基那儿要来的教官中就有两个火炮教官。因此看他们准备火炮的过程就有几分样子了,从中就可以看到朱家军的影子。可是刘璎看着几个炮兵的动作感觉不太满意,因为他也干过炮兵啊。

什么不满意呢?就是动作不规范,啰嗦、拖泥带水的。

刘璎只是看,没说什么。他想一想也就想明白了:此时的军队还没有很细的操典,比如说:今天也看到了列队和行进,但是没有整齐划一的步伐动作,只要阵型对了,士兵站的位置差不多就行了。像现代的齐步走,甚至踢正步、立正稍息、左转右转等等的都没有,古人不重视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