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洪都危机(2/2)
先说加分的。
如上所说,朱元璋手下的众多谋士和将领都是主张先对付容易的,避开陈友谅对张士诚开战,唯有刘基鼓励朱元璋直接对付陈友谅。这对了朱元璋的心思,并且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刘基的一份功劳,当然是加分的。
减分的是什么建议呢?
在朱陈两次大战之前,也是本次决战的引子,在去年的年初(至正23年2月)陈友谅围了安丰(今安徽寿县),更重要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如果城破,他们固定玩完。
韩林儿和刘福通是什么人呢?是元末首先起义者,红旗军的首领。他们现在的势力已经很弱了,可是名义上是天下豪杰的旗帜,韩林儿是皇帝(他爹韩山童死了,他是子承父业),刘福通是都元帅。
朱元璋也是红旗军一系的,他的官职是左副都元帅。
他这个官有多大?我们按官职大小排排顺
序就知道了,这个顺序是:皇帝、都元帅、右副都元帅、左副都元帅。看到没有,朱元璋的位置排第四。当然这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深厚的友谊。
从名义上说,韩林儿和刘福通是天下豪杰的领袖,包括陈友谅这支军阀队伍的前身也是。当陈友谅自己称帝之后就没有这层关系了,连名义上的也不存在了。朱元璋没称帝,依然是左副都元帅。
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他们各种决策的意义。
朱元璋主张救安丰,首先是大义,自己的皇帝和上级危险了能不去救吗?如果见死不救那就是不忠不义,将失信于天下。
其次是形势,安丰也是军事要地,是应天北面的屏障。因此朱元璋要出兵的理由很充分。
他问刘基,刘基不同意,刘基说:“安丰失守对我们影响不大,可是如果我们出兵安丰,陈友谅趁机来攻打应天我们该怎么办?此其一。其二是救不出来还好,可万一救出来了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都元帅,请问主公你如何处置呢?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更深一步的话刘基没说,可也能想到,那就是“不杀掉他,你打天下给他坐?你愿意担当弑君之罪吗?”
朱元璋没听刘基的,依然带兵去救安丰。最终结果是安丰没救下来,丢了,刘福通战死,可是把韩林儿给救出来了。到此时朱元璋才后悔,这个结果令他哭笑不得:安丰这个屏障丢了,自己反而带回来一个累赘。他看着韩林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事实证明刘基的建议是对的,朱元璋自知有错,见了刘基也不好意思,可是架不住一句老话:“夜长梦多”。多年后朱元璋会琢磨出滋味来:刘基的思维就是“厚黑学”!是琢磨怎么对付人的,可以提防小人,也可
以陷害君子啊!
朱元璋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刘基的好吗?所以说,刘基的这个建议是丢分。
……
在去年这一年里,朱陈之间进行了两场大战,都是著名的,载入史册的。一场是洪都之战,紧接着就是鄱阳湖决战,两场战役彻底击败了陈友谅,朱元璋除掉了自己取天下的障碍。
洪都就是南昌。
洪都之战是陈友谅进攻,朱家防守,也就是说作战的主动方是陈友谅。他为什么进攻洪都呢?目的说不清。
朱元璋在应天(南京),陈友谅在湖北江西,要想攻击朱元璋他沿江而下就可以了,与鄱阳湖南边的洪都没什么关系。
因为洪都不在长江沿岸,远离长江有200多里,在洪都与长江之间还有个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从陈友谅的角度看,他选择打洪都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他去打安丰,朱元璋去救,那我就得给你点颜色看。另一个原因说来话长。
因为前不久洪都还是他的地盘,由于守将背叛了他,投奔朱元璋了致使洪都易手,他咽不下这口气,要收回失地惩办叛徒。
总之,从大局来说,陈友谅进攻洪都是没抓住主要问题,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是失策。
从兵力上看,陈友谅带着他的无敌舰队倾国而出,有60万之众。而洪都仅仅是本地守军而已,只有两万人。兵力相差30倍!太悬殊了。
洪都守将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也是明初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据说排位第五。
但是战前没人看得起这个毛头小伙子,甚至他手下的将领们都鄙视他,因为他的生活表现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人们都认为他做洪都主将就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洪都危机了,朱文正讲如何表现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