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听戏(2/2)
“好,你回去歇息几天。哦,别忘了到刘义那儿去领赏钱。”
“是,我代我们兄弟四个谢过大爷了!”
去吴兴的工匠共四人,赵四柱是头。
在吴兴需要一个商铺,买不到只好自己买地盖房子,没的选择,只有这块低洼地能买到,于是就得先修围堰,然后再盖房子。现在完工了,到明年后年,这里所修的围堰就会显露出优势,别人就会跟着学。江浙一带因为雨水多,河流湖泊多,于是低洼地就很多。围堰的优势逐渐会为人所知,那么低洼地很快就可以变成良田。
……
要过年了,俗话说:“二十七,洗疚病;二十八,洗邋遢”,腊月这两天是年前沐浴的曰子。一年下来,吃剩的药渣滓,也都丢弃在大门口,还把用过的药方子都烧了,取“丢百病”的吉祥寓意。
村里各家各户都裱糊窗格,粘贴年画剪纸,烘托出来的过年气氛愈加浓烈了。
过年最热闹的还是正月。
此时是农耕的社会,到了冬天不种地了,几乎所有人都闲下来了,只要没有饥荒,大家都在找乐子。正月里走亲戚拜年还有看大戏,都是此时最让人高兴的。
今年年景好,刘家从经济上也逐渐恢复了生气,因此就特意请了一个戏班子,在包家寨唱三天大戏,日期排的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
本来是可以在刘家的宅子里唱戏,更方便自家女眷,但是这里村子不
大,才几十户人家,并且有一半是刘家的庄户,都是熟人,还算安定。戏台搭在村子里也是对庄户村民的报答。
这个年代还没有京剧,在南方流行的就是昆曲,据说昆曲就是京剧的前身。
在码头前面找了一块空地,搭起戏台子,用红纸、红布、彩绸装点一番,给山村里增加的节日的喜庆气氛。
戏台前边用石头、树枝、木料搭起几排简易的凳子,座位不够,人们也可以自家带来板凳什么的凑合。
稍靠后还建了一个棚子,围着芦席,前面敞开,里边有两张桌子和椅子。这就是雅座了,是为刘家的家眷准备的。大家族的女人不便抛头露面,这棚子虽然不能全封闭也聊胜于无。女眷们也难得有个凑热闹的机会,当然都是新欢地盼着。
正月十三下午正式开戏,一直要唱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台子的左右两边挂着气死风灯,戏台上照得通亮。
这是头一天唱戏,刘家的女眷除了二房媳妇孙氏有身孕待产之外都来了。老太太带一个丫鬟腊梅;长房有陈氏、妾王氏,女儿刘琴、刘珠,丫鬟月儿,她们人最多有五口;二房孙氏没来,来的是妾刘氏和通房丫鬟喜娟。这样算下来棚子里总共有九人,里面的两张桌子旁都坐满了。
有家仆带了保温茶壶和茶碗,还有瓜子等吃食,传递给丫鬟们,摆在桌子上。
所谓保温茶壶是比较大的圆筒状的壶,外面加一个棉套保温。
当然刘璎和他父亲、叔叔们也会来,但是男人们就不会进棚子里了,有仆人带来椅子选个僻静处坐了。
今天的戏是《牡丹亭》中的名段《惊梦》,随着锣鼓声起,盛装的“杜丽娘”扶着小丫鬟,轻轻地走上台来。尚未开口,单单媚眼如丝地往四处看了一眼,台下已经是叫好声一片。只见她黑
鸦鸦的头发挽着云鬓,额前都用飞金贴巧,越发衬托着雪白的一张鹅蛋脸。两条微微蹙起的蛾眉,一双稍稍开合的凤眼,再加上玉脂般的鼻梁,樱桃般的小嘴,真真是个绝色佳人。
刘璎看着台上这般体态风流、风姿绰约的美人,也不由得心动。不过他知道,此时的演员(戏子)极少有女性,女角也都是男人装扮。想到此他仔细观看,那美人脖子处果然有掩饰不住的喉结。这种男扮女装的戏,有喜欢的,也有感到恶心的,刘璎就是后者。他忙别过脸去向别处张望,很想一走了之。不过坐在他身边的刘珞还是蛮兴奋的。
台上已经唱起来了“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正所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唱了一会儿,生角上场,剧情渐入高潮。台下的人大多看直了眼,时而肃静,时而响起叫好声。
戏台上总是咿咿呀呀的唱,刘珞听着不耐烦,觉得没有武打戏热闹,东望西望的直走神。
与刘璎、刘珞不同,刘谨三兄弟倒是兴致勃勃,边看边评论。刘诚说:“大哥,这班子不错,咱们在南田的时候怎么没见过这个戏班呢?你看那旦角,那神态实在是妩媚呀,勾人得紧,啧啧……”
刘谨听着二弟这话有点怪异,他们自然也知道台上的佳人实际是男人啊。他瞥了二弟一眼没答话。刘诚也觉察出不对,讪笑着说道:“大哥别想歪了,我可不是那号人。不过是见这个旦角装扮起来实在美。被别的,没别的,哈哈!”
有点暧昧,西方把这个叫同性恋,这种事古代也是有的,叫“娈童”或“娈宠”(娈,音“乱”)。不管怎么说,这事上不得台面。
“哈哈!”
“哈哈!”
兄弟二人笑了。刘诠提醒说道:“小声!小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