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车轮(2/2)
轮毂是车轮中心的那部分,它要安装在车轴上。
轮辋就是车轮的外圈,是接触地面的。现代的车轮有橡胶轮胎,轮胎安装的位置就是轮辋。
把轮毂和轮辋连接起来的就是辐条,叫轮辐。木制车轮一般有十二根辐条。
古人制作木头车轮也是蛮复杂的,过细的我们不说了,现在要说的是刘璎改进的核心内容,就是轮毂和车轴,看他是怎么改进的,为什么更好用。
在现代里轮毂和车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就成了一体,叫做轴承。刘璎是根据现有的加工能力设计出一套易于制作的轴承。轴承座是铸铁的,车轴采用熟铁锻打成型,然后手工打磨制成。
如果有现代的条件,这种人力手推车的车轴要求很低,找来直径合适的圆钢,截断一节就能用,再简单不过了。可是现在就要在铁匠炉上一锤一锤地锻打成型,这样的车轴尺寸不合规矩,并且不会是正圆。
原来刘永看到这部分加工是人工打磨,全凭眼睛看和简单工具测量,方法就是在磨石上反复地磨,直到可用为止。真像是俗语所说:铁杵磨成针,费工还效率低。车子卖那么贵也是有道理的。
这一次他看到
的就不同了,先在轴的两端打了小孔,是中心孔。两端用铁锥顶在孔上,轴就可以灵活转动起来了。
此时当然没有电动机,它的转动动力是用脚踏。
这办法并不新鲜,古人做木料的轴、棒、装饰物,比如说擀面轴就是这样加工的。这个加工过程叫“车”,完成“车”的这一套装备就叫“车床”。车床很早就有,只不过非常简陋,完全不是现代机械车床的样子,但原理是一样的。
刘永今天看到的就用这办法加工车轴了,办法土,可是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刘永对工匠说:“这办法看着好,干出来的活更规矩了。”
“总管您说的对,我们只要测量尺寸就行了,车轴肯定是正圆。老办法我一天也磨不出一根轴,现在可以半日做完一根。还有,现在做出来的轴都是一样的尺寸,不用选不用配,所有的车轮的轴都是一样的。以前可不行,每一辆车的轴表面看是一样的,实际上是一个配一个,轴坏了车轮也就废了,很难配上。”
这在技术上叫做“互换性”,零部件有了互换性就降低了制造成本,也方便了维修,用户的车子寿命也就长了。
轮毂上的轴孔可不是整体的金属件,而是镶嵌于轮毂的铸铁条,半尺宽的木质轮毂两面各镶嵌六根铁条,需要仔细调整铁条的位置,再加上人工打磨形成轴孔。
这就是适应此时制造加工水平的变通设计,因为此时没有加工孔的能力。
轴和轮毂组装到一起后,外面加铁皮盖子,既是密封防止杂物也是固定轴的位置防止窜动。
这一组轴承结构设计刘璎是下了功夫的,关键是适应低水平的制造能力,还要实现轴承的功能。
刘永看到那边有一
个大水槽子,里边热气腾腾的。这东西他也是头一回见,好奇心让他过去看。
刚走过去他就看见大少爷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人,其中有小雨和展七雄,这两个是大少爷的常随。刘永顾不得看新奇,赶紧跑过去请安。
“大少爷好!”
“哦,是刘总管,刚回来吗?吴兴可有什么消息?”
“回大少爷的话,吴兴那边用不上一个月就可以完工了。小的是回来取货的,到这是看看有多少车可以带走?独轮车卖得非常好,有多少就能卖多少。”
“好,我还有事,你忙吧。你有什么事可以去找二爷。”
大少爷过来是有自己的事,他去忙了,由小雨留下陪着刘永再次来到那个水槽前看究竟。
水中泡着好几个车轮,看样子已经完工了。有的车轮很热,在水里直冒泡,热气就是这样出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他真看不懂。有小雨在旁边就好办了,可以问他。
其实不用问小雨已经知道他的疑问了。
小雨说:“刘总管你看。”
顺着小雨所指,那边有个铁匠炉两三个人用大铁钳子夹着烧红了的一个铁圈,旁边一个台子上放着一个车轮,车轮湿漉漉的还在滴答水。
刘永赶紧往前凑合,想看个究竟,当然他们也知道好歹,要离远点,别碍事。
工匠们把烧红的铁圈往车轮上套,显然铁圈比车轮大,很容易就套上了。套上之后还敲敲打打的调整位置,并且打上固定的卡子,意思是保持位置不能窜动。
然后有专用工具抬起炽热的车轮丢到这边的水池子里,一股热浪腾起,水像开了锅似的,热气窜一丈多高。
刘永看到了全过程,可他还不是十分明白,工匠们这是干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