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了结(2/2)
“赶快,快!放出去搜查的衙役
都撤回来!”
“这……”
“你废什么话!快去!”
“是,老爷!”
是啊,明知送信者是张士诚的人,他还敢搜查吗?万一伤了人就更是惹麻烦了,所以他要撤回。
“回来,我还没说完。”
“老爷。”
“衙役都撤到衙门里,护卫官衙!还有,告诉城防营,城墙上马上增加人手。”
“是!”
第二天一早,谷知县命令放人,吕家老大、老二都放了。因为老二是此案的凶手,在牢里吃了苦,身上有伤,行动不便,官府还出面雇了轿子抬着。客气得很,有点过头了。
还不止于此,官府没收的城里的一间铺子的房契,橘树溪的一处房产的房契都当面退还给吕老大。
其实谷知县还收了吕家的不少现银,他并没有退回来。吃到肚子里的赃款再掏出来也是肉疼啊。
……
吕家一家人团聚,脱离了这场灾难,自是一场悲欢离合,可是老太太操劳过度病倒了。
虽说官府退回来两处房产,但是吕家不止是元气大伤的问题,家族的败落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年头没说理的地方,失去的财产就算失去了,想跟官府打官司那不是作死吗?人能平安已经是老太爷有眼了。
吕家老二是人命案子,就这么不清不楚的了结了,此时哪还有什么法呀?不过老二总是官府的把柄,吕家吃亏只能认了。
刘家是为亲戚帮忙,过后吕家的日子要自己过,刘家自然不会大包大揽。
经此一番劫难和惊吓,吕家老太太毕竟上了年纪,这一病就没再起来,两个月后就去世了。家难刚有个了结又遇丧事,吕家又是一阵忙乱。
具体到刘诗一家,他们只剩下橘树溪的一处宅院,其他的土地也好,商铺也好,全都找不回来了,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对吕家兄弟可以不管,可刘诗是刘家的女儿,就不能撒手不管了,起码这一家三口要活下去。为此,刘家三兄弟不得不操心想办法。
刘谨很忧虑,他说道:“吕一鸣本就是个懦弱之人,靠妇人挺立门户终究不是办法。我看与其在橘树溪耗着不如换个地方。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他们在橘树溪也没什么了,只剩下与祝家的仇。”
刘诚:“大哥的意思是收留妹夫一家?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
是啊,亲戚不是一家人,硬合在一起日久必生纠纷。不是说距离产生美吗?
刘诠:“安置在包家寨?他们靠什么过活呢?”
给他土地也不会耕种,除非刘家多给一些土地让他做个小地主,靠地租吃饭。
刘诠又说道:“在青田县城里官府不是退回来一处商铺吗?不知是不是归妹夫了?有咱们帮他一把,把生意做好了养家糊口还可以吧?”
刘谨说道:“不可,那是县城,就在官府眼皮底下,谷知县已经是恨吕家恨得不行了,得机会就会报复,那不是送上门了吗?不过你提到商铺这话倒是提醒了我,我们的矿场已经开始出产了,正琢磨增加几处铺子,县城、州城、省城,甚至外省都在琢磨。不知道妹夫是否愿意经商?如果愿意就可以找个合适的地方操办个商铺交给他经营,也是不错的出路。你们看怎么样?”
刘诚说道:“怕是不容易吧,我是说妹夫未必愿意。虽说他没有功名,并且吕家兄弟们都没有功名,可是他愿意经商吗?我担心他不乐意。”
在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说“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地位最低。甚至有法律条文,规定商人穿衣的颜色式样要严格区别于士绅,这是侮辱性的歧视。按古人的观点说,商人见利忘义,最是势利小人。
所以刘诚才说吕一鸣未必愿意经商的话。
其实说商人势利的观点极端迂腐,读书求功名就高大上吗?求功名不是为做官吗?那么“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是什么?还不是“利”?
未完待续。
——第7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