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烂泥扶不上墙(2/2)
刘璎:“从我被拐走时就抓了他吧?算下来也有一年多了,他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还能怎么样?所以儿子的意思还是放了他吧,给他一条生路。但是不能放在矿场里,我们不能总是防着他呀?”
刘谨:“就这么便宜了他?这样吧,我回去与你叔叔们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安置更好。”
两天后,庄头刘德财派人把包五找回来了。
包五用棍子挑着一个行李卷站在刘德财家的门前。
刘德财站在台阶上对包五说:“这是八两银子又三百钱,是你出力挣的钱,扣除了衣食之后剩下的全在这了。从今天起,你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吧,与刘家无关了。这都是大爷的恩典,你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要辜负了大爷的慈善之心。今后如果再作恶,刘家定不饶你
。哼,你小子算是走运,有菩萨保佑咱家大少爷总算平安回来了,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那会容你活到今天?”
包五:“是是,谢谢刘大管家!我这儿给大爷磕头了。”
说着包五丢下行李就跪了下来,朝着刘家宅院叩了三个响头,脑门上都是土。
“行了,行了,起来吧。”
包五站起来说道:“今后我包五一定好好做人,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刘德财:“大爷还有恩典:我刘家可以佃给你10亩租田,眼下才开始春耕,还赶得上种田,回家和你老爹好好过日子吧。”
包五犹豫了,憋了一会说道:“谢大爷!谢大管家!这个……佃租田的事还容我回家和老爹商议后再定。”
包五是兄弟二人,他是老二,族里排行老五。母亲早逝,他哥哥已经成家,因包五不成器,兄弟俩就分家了。老爹轮班跟两兄弟过活。
刘德财听包五的话一愣,随后鄙夷地看他一眼,知道他懒惰惯了,不肯做佃户,不肯辛苦种田。可这是他自己的事,别人怎好强迫?给他佃田是自家大爷的吩咐,说是给他一条生路,这小子不承情有什么办法?其实刘德财心里是不愿意佃给他,怕他种不好地,交不上租,最后辛苦的还不是他?
因此刘德财不耐烦多说,摆摆手,让他快走。
果然,包五一去不复返,再也没回来,佃田的事就撂下了。
又过了十多天,3月22日,巨浦镇篾匠铺的林三八传回信来:说在巨浦看到了包五,整日里醉醺醺的,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包五手里一共才八两银子,这种逍遥日子能过几天?唉,烂泥扶不上墙啊。
刘家在处州很多乡镇都有铺面或作坊,也有零散走乡的匠人,这些人除了做生意讨生活也有耳
目的作用,他们都要定期禀报各处乡情。可不要理解成军事情报哦,刘家关注的是商业行情,只是在战乱中才有了其他的作用。
……
4月11日,正是农忙季节。这天下午刘家来客了,客人是刘璎的姑姑一家三口。刘璎的姑姑刘诗、姑父吕一鸣、他们的儿子小名叫小文,4岁。
姑奶奶上门,是刘家的贵客到了。
门房的家仆都是老家仆了,自然是认识自家的姑奶奶的,忙着问安,并请进大门,向内宅通报。刘谨得到禀报赶紧出迎,同时使人向老太太通禀。
刘谨小跑着到门房迎接妹妹一家,算起来两年多没见面了,今天见了倍感亲切。可是见面后刘谨心中诧异,无他,妹妹一家有些狼狈。
刘家是士绅大族,诗书传家。男婚女嫁也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因而妹夫家也是乡绅士族。可是看他们的衣着打扮不像富足的样子,倒像穷困潦倒。虽然衣服没有没有补丁,可也是粗布旧衣服,人都是面带菜色。小外甥畏畏缩缩的躲在大人身后,他母亲唤他出来见礼就是不肯。这哪有士绅家庭的样子啊?
刚见面也不好细问,门房也不是说话的地方。刘谨则客客气气地前边引路,带他们进入二门。
老太太和各房都已经得了消息,都来到二门处等候,包括刘诚。刘诠兄弟在内,刘家的主要成员都在这里了。
刘诗、吕一鸣夫妇上前给老太太叩头行大礼,其他人也是一一问候,老太太抱着女儿的肩膀眼泪都下来了。乱了一阵子众人才进入二门向老太太的院子走去。
这期间刘诚、刘诠也与刘谨互相交换着眼色,很显然,大家都看出有些不对,更是担心别是出了什么大事!但愿如此。
未完待续。
——第7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