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计议(2/2)
刘谨看着儿子,不由得有些得意。看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还是有道理的。现在他就可以教导教导儿子了。
于是刘谨说道:“江浙一带织造业发达,历来是丝绸棉纺麻纺的出产之地,但是棉花产区却在江北。所以历年来都是江北的棉花向南贩运,这些年兵荒马乱的征战不断,长江上就是主战场,一年之中多一半时间都在打仗,大小战事几乎不间断。于是这商路就断了,造成我们这里棉花不足。本地出产的少,大家都盯着,真的争斗起来,会大幅涨价,对大家都没好处。好在布匹也不好卖,各处作坊产量都不足,互相谦让一下也过得去。因而才有眼下的局面。”
中国几大棉产区大多在北方,最大的在新疆,距离江浙最近的是安徽苏北的棉产区,也就是刘谨所说的“北边的棉花”。
看着儿子专心地听着,刘谨继续解释说:“各种庄稼都
有各自的喜好,我们这里适宜种稻谷,却不太适宜种棉花。棉花耐旱,不宜潮湿,喜阳光,喜砂质疏松土地。我们这里多雨水,还有梅雨连阴天,土地粘性大,这些都不适宜种棉花。所以就出产的少。”
刘谨所说的这些刘璎的确不知道,现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啊,总有知识欠缺之处。
本来刘璎还有想法:想说能不能在自家的庄子里扩大棉花生产,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了。
从他父亲的话中刘璎另有一层体会,那就是古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心地善良,知道与人为善,互相关照,而不是为争利尔虞我诈,你死我活。这种契约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人们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和气生财,就是这个意思吧?
刘璎说道:“父亲所说让儿子受教了。如父亲所说,暂时不能扩大作坊了。儿子没到过纺织作坊,不知作坊里的事情,因此儿子还想问问,作坊里可做过棉麻混纺吗?”
刘璎的意思是探讨混合使用原料可否解决棉花的短缺?但是他知道自己外行,只能试探着提问。
刘谨笑着说道:“哦,我儿还不懂织造啊,混纺纱古已有之,比如常见的绸就是丝麻混纺成纱织出来的。不过我们现在出产的粗布用的是纯棉纱,也可以添加麻,棉麻混纺织出来的布会更好,手感好更结实。不过麻比棉花贵,棉麻混纺布匹就要涨价。”
看来刘璎真的是外行了,基本的知识还是欠缺。这也告诉刘璎,不可过分自信,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
当然了,作为父亲是不会挑剔自己儿子无知,他会耐心地教导。
刘璎转换了话题,他说道:“儿子知之甚少,父亲的教导我记住了,今后还要多学多求教。我还有一事请教父亲,咱家经营过铁业吗?”
刘谨:“铁是朝廷专卖,
经营不易,咱家祖上曾经经营过矿场,早就废掉了,可能是怕麻烦吧。现在咱家只有铁匠作坊,是买来铁料打制自己需要的器具。”
此地与福建北部都属于武夷山区,福建那边有铁矿,这边同样有铁矿,有矿就有人经营。正是因为冶铁收益丰厚才有官府专营和严管。
刘璎:“父亲,儿子这次遭难也有获益之处。劫掠我的廖凯家就经营冶铁,借此便利我熟悉了冶铁这个行当。因此儿子有个想法:铁器工具是农耕之利器。从包家寨就可以看到,农户的铁制农具还是太少了,使得农夫事倍而功半(效率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是天下铁业兴旺,农具不缺,就能提高农民的出产,即便达不到天下丰衣足食也会让经济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我们自家说,经营铁业也可以获利丰厚,是个不错的行当。虽说铁业乃官府专营,我们正好可以趁此乱世经营起来。没了官府的限制,就可以放手去干。父亲看儿子这个主意可行吗?”
这是刘璎悟出来的道理,他想从冶铁入手,谋求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经济不够发达,粮食长期紧缺是重要的因素。
在包家寨刘璎就看到农户还有不少的木制农具,铁制品仅限于重要农具的关键部位。比如犁杖,仅头部是铸铁件,其余的部分都是木料,或者在木头上镶嵌铁条。还有木锨代替铁锨的情况,都说明铁的短缺。
刘谨犹豫着说道:“世人都知道冶铁获利高,但是风险也大,不管哪个官府,眼睛都盯着呐。咱家祖上做不下去就可知其难。此外,虽说有废旧的矿场,也是从头做起,万事开头难,实在是不易啊。这事还容我再思量,也要与你的叔叔们计议。再等等吧?”
未完待续。
——第6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