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明:懿文太子成皇之路 > 第26章 万劳工

第26章 万劳工(2/2)

目录

与此同时,在大明京城,一项伟大的工程——京燕线即将竣工通车。京燕线的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忙碌地进行着最后的收尾工作,巨大的蒸汽火车静静停在轨道上,车身锃亮,烟囱中冒着袅袅青烟。

朱标带着朱雄英来到京燕线车站。朱标身着华丽的太子服饰,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自豪;朱雄英则像个好奇的小鹿,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朱雄英拉着朱标的手,兴奋地说:“爹爹,这就是京燕线吗?看起来好壮观啊!听说坐马车从京城到燕地很快,是真的吗?”

朱标微笑着摸摸儿子的头,说道:“没错,雄英。这京燕线凝聚了无数工匠和劳工的心血,它的通车将大大缩短京城与燕地的距离,促进两地的交流与发展。以后我们去燕地,就方便多了。”

这时,负责京燕线建设的总工程师王猛匆匆赶来,向朱标和朱雄英行礼:“太子殿下,小公子,京燕线已全部准备就绪,就等您来剪彩了。”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王大人,辛苦你和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人们了。这条京燕线,意义重大,它是我大明国力与智慧的象征。”

王猛激动地说:“能参与京燕线的建设,是我们的荣幸。在建设过程中,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通车这一天。”

朱雄英好奇地问:“王大人,建设京燕线很难吗?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呀?”

王猛笑着回答:“太孙殿下,这困难可不少呢。比如在铺设轨道时,遇到了复杂的地形,需要开山填谷。但大家都没有放弃,齐心协力,才让京燕线顺利建成。”

朱标感慨地说:“正是因为大家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京燕线。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连接大明各地的纽带,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国家更加繁荣。”

随后,朱标和朱雄英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向剪彩台。台上系着一条鲜艳的红绸带,两侧摆放着鲜花。朱标拿起剪刀,朱雄英也有样学样地拿起另一把剪刀。

朱标轻声对朱雄英说:“雄英,一会儿和爹一起剪断彩带,记住,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朱雄英用力点头:“好的,爹,我一定好好剪。”

随着“咔嚓”一声,彩带飘落,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时光荏苒,短短数月之后,二十万倭国劳工终于抵达了大明。这些劳工们来自遥远的倭国,他们背负着各自的命运和希望,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抵达大明后,这些劳工并没有被集中在一起,而是被分散到各个需要劳动力的地方。有些劳工参与了城市建设,他们辛勤地搬运砖石、修筑城墙和道路,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不过他们的眼里都是灰色的,二十万劳工对于大明不算什么,之前20万的昆仑奴已经报销的差不多了,又有各地的战俘等等。

就算是这样,也是不够的,京燕线、京昆线、京甘线,还有各地的城池扩建,冶炼厂里的苦力等等,西伯利亚伐木的劳工,他们在大明各处,但是最后都逐渐消亡,而接手的就是下一批劳工,周而复始。

如今的大明,各个大城市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首先是各地的首府,如开封、西安、苏杭、扬州、北平等等。这些城市在不断地扩张,新的街道、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的繁荣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农民、工人、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都得到了显着提高。在过去,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贵贱”之分,但如今这种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每个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等级的高低。

以江南地区为例,一户普通的五口之家,如果耕种二十亩田地,按照亩产稻谷两石(一石≈150斤)来计算,扣除赋税和成本后,一年大约能够落下二十五两银子。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收入了。

而在北方地区,由于耕种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然而,这里的畜牧业却比较发达,牛羊、马、骡子等牲畜的养殖和贩卖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贩卖这些牲畜,一户人家一年也能获得大约二十两银子的收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