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打心理战(2/2)
没想到贺闫竟然是个妻管严。
别说振一振夫纲了,这在家里面,直接就是一条虫啊。
而且贺闫不要面子的吗?
怎么能把这种话,这么直接地说出来。
在家里面听妻子的话。但是在外面,得把自己的面子给撑住呀。
结果贺闫对着外人,还说家里面的大事小事,都是霍舒耘做主。
这是直接降低自己的身份,踩着自己来抬霍舒耘呀!
这可真是让人吃惊又意外。
直到现在,酒楼的东家才算是对自家掌柜说的
那些话,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
怪不得掌柜的说霍舒耘,是一个主意很大的人,原来霍舒耘的性格,就是怎么养出来的。
哪家的妇人不是温婉贤惠,三从四德。
一到霍舒耘这儿,感觉夫妻的位置都对调了。
在霍舒耘身上,丝毫看不到以夫为天就四个字的痕迹。
酒楼的东家因为是第一次跟霍舒耘打交道,此时还在震惊于霍舒耘的所作所为,和贺闫那么顺从淡然的态度。
脑子里面想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所以迟迟没有开口说话。
霍舒耘见对方不说话,她自然也不着急。
反正她是不可能主动往下降价的,而且她以为酒楼的东家不说话,是在心里面衡量她给出的两种合作方法。
既然对方没有第一时间,反驳一千六百两银子是异想天开,那就说明对方也是能拿出来这个价的。
霍舒耘的心理预期,立刻就上升了许多。
她已经在规划,自己拿到一千六百两银子之后,要干些什么了。
霍舒耘突然发现,在这个生产力及其落后的朝代,上柳村的人把买地种地,当做一辈子的事情来干。
好像你不种地,你这个人以后的人生,
就没有指望似的。
但要让霍舒耘来说,她认为单纯的耕种,是根本无法满足一个人,或者这一家人的生活所需的。
连最基本的温饱线都达不到,更别说达到富裕的程度了。
主要还是生产力限制了生产水平,贫瘠的思想和认知,限制了他们的眼界。
他们祖祖辈辈,就固定的按照那个模式来生活,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并不会去寻求改变。
用现代扶贫的标准来看,上柳村就是一个妥妥的贫困村呀。
要是想让村里面的人都脱贫的话,必须要寻求发展。
如果霍舒耘是上柳村的村长,那他肯定会带领村子里面的人都去种水果,开果园。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就算他们整个村子里面的人都开果园。
也远远不会让整个府城的水果量,达到饱和的标准,可能一直都是供不应求。
到时候,村里面的人个个都能赚个盆满钵盈。
不过,这件事只能想想,霍舒耘是没法带领他们一块开果园致富的。
不是霍舒耘不愿意,而是村子里面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是不会同意的。
毕竟那些人都是老思想,根本不会贸然的听从霍舒耘的建议。